带胡的称呼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带胡的称呼?“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
2、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
3、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汉室作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东胡,它因居于匈奴人之东而得名,也就是匈奴人东边的胡人。
4、东胡的后世,便是鲜卑人和乌桓人二族。
5、胡人成气候,是在十六国时期。
6、彼时,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政权。
7、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
8、这一时期,也是胡汉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时期。
9、所谓“邪正不并存,譬如胡与秦”(《晋书》),将汉胡的关系比作正邪两面,不管我们感情上接受与否,客观的说,这种思想一直是这个时期的主导思想。
10、毕竟民族间从排斥到融合,是一个很艰难也很漫长的过程。
11、一说到胡人,好多人会认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12、胡人相对于汉人,先进程度较低,风俗也不尽相同,又总是武力骚扰边境。
13、对这些人,汉族政权也好,百姓也罢,自然没什么好感,也就说不出什么好话了。
14、江统在《徙戎论》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晋书》),已经把他们当做敌我矛盾来看待了。
15、所以后世再提到胡人,不管语气还是情感,在感觉上总有那么一点蔑视、轻侮的意思。
16、其实,胡,并非对游牧民族的蔑称。
17、它只是对游牧民族一种称谓,具体说,是对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的一种泛称。
18、“《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江统《徙戎论》)。
19、诸夏即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基于中原的视角提出的,其中并没有掺杂感情色彩。
20、西汉时,匈奴单于狐鹿姑曾经给汉室皇帝致书,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21、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
22、也就是说,“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和汉人的天子意思差不多。
23、十六国时期,前秦淝水落败后,诸族纷纷起事,苻坚一直宠信的羌人首领姚苌也举兵反秦,最后俘获苻坚。
24、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一脸的瞧不起,怒斥姚苌,说“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资治通鉴》)。
25、这也是“五胡”一说最早见于史端的记载。
26、苻坚是氐人,他自己称自己为“胡”,当然不会有什么贬义我国古代,对大凡外来的东西,名称前常冠以‘胡’字或‘番’字,清末民初则多冠以‘洋’字。
27、其间,但凡带‘胡’字的,多是两汉、南北朝时期传入四川的,像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豌豆)、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萝卜、胡荽(芫荽)等;带‘番’字的,则是明朝以后,传入川内源自美洲的食料,如番茄、番椒、番薯、番瓜等;而带‘洋’字的,则大多是清末民国初年传入四川的。
28、像洋葱、洋白菜、洋姜、洋芋(土豆)等;其它还有带‘西’字的,则是民国时期入川的,如西红柿、西瓜、西蓝花、西葫芦、西芹等。
29、原本,‘胡’字一般指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异族。
30、两汉、两晋时期,我国开始引进来自国外的蔬果,并冠以‘胡’字。
31、尤其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收集带回了胡椒、、胡瓜、胡豆、胡麻、胡蒜、胡荽、胡萝卜、胡桃等。
32、胡瓜,即黄瓜,原产印度,后传至伊朗、阿富汗,汉代传入我国,南北朝时已普遍栽种。
33、胡豆则包括蚕豆、豌豆,“张骞使外国,得胡豆归”。
34、时至今朝,四川仍叫胡豆。
35、胡麻即芝麻,油料作物,原产非洲,由张骞从西域带回;胡蒜即大蒜,胡荽即芫荽,原产地中海沿岸;胡萝卜,也是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传说张骞从西域带回种子,开始在长安栽种,后逐渐推广至南北各地并传至日本。
36、胡桃即核桃,也是张骞从西域带回,后经推广栽种于黄河流域及其西南地区。
37、据考证,大葱也是从西域引进,原产西北利亚,故有胡葱之称。
38、如此等等,真实反映了两千多年来中国饮食文化乃中外饮食文化之集大成也。
39、胡老板胡闹胡落落胡老师胡阿姨胡汉三又回来了,胡辣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