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秋兴八首(其一)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5、【解析】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6、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7、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8、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9、萧森:萧瑟阴森。
10、兼天涌:波浪滔天。
11、塞上:指巫山。
12、接地阴:风云盖地。
13、"接地"又作"匝地"。
14、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15、"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16、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1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19、"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20、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21、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22、砧:捣衣石。
23、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24、砧,捣衣石。
25、【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6、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27、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28、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29、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30、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
31、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
32、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33、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34、“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35、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36、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37、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38、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39、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40、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41、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42、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43、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44、【赏析】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45、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
46、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47、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48、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
49、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
50、“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
51、”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
52、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53、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虽告结束,但边患并未消弭,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
54、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
55、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历经艰辛,辗转入蜀,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
56、孰料严武不久去世,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州,滞留于此。
57、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壮志难酬,慨丛生,遂在孤城的暮色中,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国家的象征,诗人忧国忧民,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
58、“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59、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60、,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
61、槎指木筏。
62、《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3、”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
64、即“听猿三声实下泪。
65、”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选批唐诗》卷三:“此是身历苦境,故下一‘实’字。
66、”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参加科举应试不第,长安十载干求奔波,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生计无着,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
67、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
68、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69、“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
70、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
71、”杜甫《有感五首》亦云:“乘槎消息断,无处觅张骞。
72、”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
73、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
74、但不幸严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
75、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
76、”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
77、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
78、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
79、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情。
80、“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81、伏枕,伏于枕上。
82、在这里引申为卧病。
83、山楼指白帝城,粉蝶,指城上涂着石灰的短墙。
84、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
85、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只是个虚衔。
86、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在尚书省供职。
87、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他因此引以为憾,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月槎”一句,以浮槎上天为喻,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
88、“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
89、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属的惯例。
90、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
91、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
92、伏枕,表明诗人年老体衰。
93、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
94、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
95、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
96、“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
97、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
98、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
99、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100、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他来到长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向玄宗献赋,上表陈情,恳求重用,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他在“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101、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102、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103、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孤舟难返,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画省香炉违伏枕”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闻笳声更哀,夜不能寐。
104、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
105、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
106、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107、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
108、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109、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
110、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之笔。
111、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
112、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113、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114、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115、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116、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117、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
118、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119、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
120、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
121、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首,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122、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
123、这是第二次往复。
124、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
125、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126、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12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128、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129、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130、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131、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132、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133、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134、[注释]翠微:青的山。
135、信宿:再宿。
136、匡衡:字雅圭,汉朝人。
137、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138、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139、轻肥:即轻裘肥马。
140、“《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41、”[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142、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143、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144、秋兴八首·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145、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146、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147、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148、【注释】[1]这一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
149、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150、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151、组诗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152、[2]闻道:听说。
153、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
154、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155、[3]百年:指代一生。
156、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157、[4]第宅:府第、住宅。
158、新主:新的主人。
159、[5]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
160、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161、[6]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
162、金鼓震: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163、[7]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164、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165、驰:形容紧急。
166、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167、[8]鱼龙:泛指水族。
168、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
169、《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
170、”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171、[9]故国:指长安。
172、平居:指平素之所居。
173、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174、【大意】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175、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176、“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
177、“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
178、“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179、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
180、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
181、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
182、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
183、“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
184、“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
185、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186、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187、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
188、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