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1、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3、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4、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5、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6、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7、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8、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

9、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10、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11、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12、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13、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14、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5、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16、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17、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18、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19、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0、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21、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2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24、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25、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26、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7、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28、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29、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30、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31、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32、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节相传于牛朗织女的传说,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33、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34、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35、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

36、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7、又称“团圆节”。

38、我国人民还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

39、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0、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41、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42、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43、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44、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45、冬至节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46、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47、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48、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49、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50、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51、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52、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53、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54、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55、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56、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57、之后要赠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58、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59、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60、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61、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62、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63、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64、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扫尘迎春节了。

65、立春祭农,寓意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6、民间还有立春给小孩佩戴“春鸡”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67、“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有很多种,但图个好彩头、努力向上的寓意一直没有改变。

68、中秋赏月,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69、重阳登高吃糕,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70、腊八粥,又称“福寿粥”,有增福增寿之意。

71、除夕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

72、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73、除夕人们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74、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75、寓意: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