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五七节的习俗风俗有哪些)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五七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五七节的习俗风俗有哪些)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五七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五七节的习俗风俗有哪些)以及“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什么意思有道理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你家那里有什么奇特的风俗
我老家黄梅农村,有趣奇特的风俗很多,每次想起都回忆满满,跟大家分享一下:
婚嫁1.走祠堂。新媳妇走过祠堂的大门,才算新媳妇进门,寓意家族子弟娶妇,望祖宗知晓庇佑。嫁女也必须从祠堂出,表示出了这个门就是别人家媳妇,望祖宗知晓赐福。
2.晒嫁妆。女方亲友将陪嫁嫁妆一件件搬出至祠堂大门外的方桌上,供前来观礼宾客观看,然后由男方迎亲的人一件件搬走。
3.说即兴。嫁妆搬出到方桌后,为了给人足够的观赏时间,也为了制造喜庆气氛。女方亲友会要求男方搬嫁妆人根据所搬物品说几句吉利话,因为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又叫即兴话。例如:
主箱:主箱抬一抬,两头都发财。
二箱:金锁配红箱,金银财宝里面装。
沙发:沙发沙发,抬去就发。
冰箱:冰箱冰箱,宽儿进中央。
宗族1.洗族谱。洗族谱就是更新族谱,一般3年一洗,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执笔,多在重阳节进行。
2.排字论辈。每一代人都有独属于他们那一辈的字,名字基本包含字或者有那个意思。我们家这一辈是立字,在村里辈分高,有年纪够做我爷爷的人叫我姑奶。
3.一宗分祠。类似于树大分支,我们村除了宗祠以外,还有前中后三个小祠堂。同一个祠堂的人是一个分支,一脉相承,血缘关系更近。
戏曲黄梅戏在小时候很盛行,村里经常在农闲或者年后请戏班子搭台唱戏。我奶奶说,唱戏的规矩是:三年唱一次,一唱唱三年。比如说:今年正月十五请戏班子唱戏,一直唱到正月结束。那么,明年,后年也是一样。后年正月唱戏结束以后,至少要隔三年才能再次搭台唱戏。
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
坐标湖南张家界,以前很害怕殡葬这种场合,去年我最爱的奶奶去世了,全程见证了殡葬的整个过程,其实死人没有那么可怕,她只是睡着了。
一,【去世时一定要在家里。】我奶奶住院了两个多月,一直靠营养液吊着最后一口气。奶奶有一天忽然很郑重的跟我们说,她要回家,不住院了。回家几天开始不停地大小便,黑色的,整个人骨瘦如柴。长辈们都说这是拉的净身屎,寓意人活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地走。
二,【亲人们的临终关怀,一定要一直陪伴到最后。】拉完净身屎后的那几天,我们全家所有的人,爸爸他们几兄妹,还有我们这些孙儿孙女都一直在床边轮流陪护着她,奶奶陷入一种昏迷,偶尔清醒过来,轻轻地唤她“奶奶”,眼珠子会转动,还会流泪,但无法表达。
三,【棺木要备好】弥留之际,原先准备的棺木是原木材的,这时候就要请漆工刷漆,里面刷红色,外面刷黑色,漆干之后,还要把里面铺上几尺红绸子,因为人生三大喜事,一是出生,二是结婚,三是过世。白喜事也要红色的。
四,【断气之前穿好寿衣】去世那天晚上奶奶手举着一直在糊里糊涂的喊,听不懂喊什么?手还不停地抓,我们以为是害怕身边没人,都紧紧抓住她的手,守护在她身边。二姑说要给奶奶穿衣了,我当时没明白,以为给奶奶擦洗,等在外面。过一会儿进去就看见奶奶已经穿上了一套紫红色的寿衣,还戴了黑色的布条帽,上面绣了花。一定要在身体温热时穿衣服,一方面身体僵硬后不好穿,另一方面寓意穿新衣,奔新的世界。
五,【穿寿衣的必须是儿子儿媳】这个里面有讲究,当时还因为谁穿袜子吵起来了。因为我妈妈全程穿的,我婶回家休息了。她来的时候就和我妈吵,吵什么呢?二姑告诉我,穿袜子是往上提的,谁帮着穿,谁家后人就会发财。裤子鞋子同理。而且后人会抢着拿一件奶奶的物件,一是做个纪念,二是图个吉利,但必须是往上提的,往下脱的拿了触霉头。
六,【过世蚊帐降一半,打地棺,亲人哭祭】一阵胡话后,奶奶安静了一会儿,好像是睡着了。早上又开始手不停地抓,还喊着“走开”之类的话,我们以为是大家都围在床边,空气不好,喊我们走开,就都到堂屋里去了,只有爸爸二姑和姑父留下来。约莫十分钟后,就听到了二姑她们撕心裂肺的“妈妈”一声让人惊厥的哭喊,我们都跑了进去,哭成了一片。
爸爸打电话通知了奶奶的娘家人,舅嗲和姨婆她们一会儿就来了,奶奶的几姊妹一个接一个的哭,都有哭词的那种,像我们这女儿出嫁时哭嫁一样,叙述着奶奶在世时两人之间发生的事,表达深深的不舍。一阵接一阵,哭的所有人都心碎。
七,【接阴阳先生和道士进门】通知了阴阳先生和做法事的道士。阴阳来了之后吩咐家里有威望的老人理事,安排打地棺。地上铺上席子和布单,上面再铺上晒干的芝麻杆和稻草杆,把奶奶从床上抱下来放在了地棺上,床的蚊帐要降下来一半。
地棺旁边烧了一坛子纸钱,由奶奶的弟弟给她脸上盖上一张白纸。可能是怕来送最后一程的人看到脸被吓到吧。纸钱燃烧完冷却后,不能倒掉,这个需要我爸爸,她大儿子用布袋装起来。寓意奶奶留下的钱,造福后代的,不能丢。
八,【阴阳先生看下葬时间和选下葬地点】阴阳先生用老黄历看下葬的最佳时间,然后和爸爸上山选下葬地址,我也跟着去了。一开始看的两块平地,他用挖锄刨了下,说是石头太多不行,来到了半山腰树林掩映下的一块坡地,是我叔叔种的玉竹地,阴阳一看就说这地方好,斜坡地,排水性好。然后拿出罗盘看下葬的方位,看好后用白粉划线,并在墓门正前方烧了纸,还放了饭菜,往地上倒了三杯酒。让我和爸爸一人跪着磕三个头。
九,【道士做法事,亲人戴孝】回到家,道士已经进门在做法,奶奶已经睡到自己的棺木里了,在正堂屋设的灵堂,我们每人发了一条孝布,戴在头上。我和哥哥妹妹跟在道士后面点酒,道士鞠躬,我们鞠躬,道士手上拿的那个毛遂子一挥,我们就三叩首。爸爸抱着奶奶的灵位和妈妈他们在大门口,来了客人就要一排跪着磕头,感谢邻居亲人来帮忙送家里老人。来的客人进门后也要到堂屋里的灵牌和遗像前磕三个头。
十,【89岁是喜寿,宜大操大办】奶奶去世时差几天就要满90岁了,高龄老人去世算寿终正寝,大喜事。所以爸爸还接了管乐队,道士唱完,管乐队开始,一潮接一潮,很热闹。送上山的前一晚,所有人都不睡,围在灵堂陪最后一晚。
十一,【盖棺时家人亲属见最后一面】出殡吉时快到时,所有的晚辈都要磕头,然后围着棺木一个一个的转圈看最后一面,我当时把奶奶生前给她买的手机放进了棺木里。所有人都哭的稀里哗啦。然后淋白色的胶,用抓钉钉紧了棺木。
十二,【上山路上全村的人都来送】随着道士一声长喊,八个男人抬起了棺木,棺木上要铺大红色的毛毯。爸爸抱灵牌,叔叔抱遗像,妈妈婶婶走旁边,我和哥哥妹妹跟在他们后面,奶奶的棺木紧跟在我们后面。我们走十步,要回头跪下来磕头,送葬的队伍在鞭炮声中快速的跑着。据说送行的过程中是不能停的,也不能歇气,必须一鼓作气跑到下葬的地方。
十三,【亲人衣服垫棺,接米】到了墓葬地,我妈妈要把提前准备的衣服,我们家人穿过的,垫在棺木下。表示跟奶奶亲,我们都舍不得她的离开。阴阳先生跳下井,沿周围撒米。我们后人全部围在墓井旁,跪着,用自己的衣服准备接米,阴阳站井里往外抛,接的米越多越好,也是讨好彩头的。
十四,【踩坟磕头烧旧衣】棺木下葬后,爸爸叔叔他们要帮着一起一铲一铲的填土,填好后,我们所有的后人围成一圈,转圈圈踩紧实。阴阳嘴里还说着很多吉利话,比如“孩子不怕差,随便一考都是清华和北大”“后人有钱存,买下整个长沙城”…然后我爸爸需要给阴阳先生一个红包。一般是188,吉利数。我们所有人再一次磕头,下山。
十五,【生病期间的药罐子第一时间要扔掉】回到家后,妈妈和婶婶要整理奶奶生前的一些衣物啊,用具那些,生病时候的药罐子,药,要马上扔掉的。这个放在家里是非常不吉利的。
其他的那些东西被我叔叔一车拉到了附近不远的空地上,我们所有的后人又赶到那里,还有道士一起,道士会再哼唱一段,然后爸爸点火,开始烧奶奶的旧物,寓意是去到那边也不愁吃不愁穿,应有尽有。我们后人要围着火堆左跑三圈右跑三圈,我们跑的时候有风,火会越烧越旺,寓意着我们所有的后人日子越来越兴旺。
十六,【去世前三天,天天要送亮】去世的那前三天,我和爸爸叔叔他们一家,每天五点之前去到墓地给奶奶点一支蜡烛???,烧纸钱,放鞭炮。寓意是奶奶去的路上不孤单不黑暗,在那边的日子敞敞亮亮。
十七,【五七所有亲人都到齐】去世的第35天,是奶奶的五七,所有的晚辈后人都要去墓地放鞭炮烧纸钱,然后回家后大家一起聚在一起吃个饭。告诉奶奶我们后人会团结,会相亲相爱,会过得很好,放心的走,不用担心我们。
至此,一个出殡的全程才算完,再就是过年清明都要去墓地祭奠。一个人的一生就以一捧黄土结束。但奶奶没有离开,她来过,就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里!
就像电影【追梦环游记】里说的,去世的亲人,只要你还记得她,她就活着…
夏至节你家里有什么习俗玉林的习俗大家能接受吗
谢谢你的邀请提问,夏至我家中也没什么特殊准备,只是端午节,会包些粽子,饺子加点菜纪念下屈原,我在五七年到的广西至今几十年在五六七八九十年代初哪有什么夏至节,都是酒鬼狗肉贩子,和爱狗人士所谓的名利之争才形成的所谓节日,实际毫无意义,吃不吃没必要太张扬全国也不至一地吃与不吃,我六十年代下乡吃现年纪大了怕燥热也就不吃了,实际有身体热症,三高和有老病的人还是少吃为好,所谓什么荔枝酒加狗肉好补身体都是骗人,不分症状乱吃会出大问题和挂了早见阎王上帝的,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以生命健康最重要别在瞎折腾了。
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本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所以,客家风俗民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民俗大概归总为以下几种:
1、做茶果
凡大时大节前,如春节、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长辈便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馅”、“喜粄”、“印粄”等等。如今这个场景越来越少见,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只能从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现这个温馨的场面了。
2、婚庆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最繁琐,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门之前头顶“米筛”,寓意就是“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满屋哥叔赚钱归”。别以为这是老土的做派,连乐坛天王陶喆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进门前也得顶着个“米筛”。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简称为“挂纸”。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两祭。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4、节日围餐
客家人喜欢热闹,尤其是亲戚之间的聚会颇多,因此我们小时候都曾有这样的记忆,大家到祠堂吃“围餐”。只要带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非常怀念。
5、新春上灯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灯谐音“丁”,即添丁的好兆头。春节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会购买灯笼点起来,如果在宗祠里有组织,还能到集体点灯,是为“上灯”。
?
“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所谓的“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来自于《黄帝内经》。且注明了男人是以八年为一个周期,女人是以七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男人八八六十四岁就是长寿,女人高寿也就七七四十九岁。其实这句农村的俗语,不仅仅说过去人的寿命长短,其实还在说生儿育女的最佳年龄段哩!
男不过八八
当时的现状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多是从事重体力的劳动,加上生活条件很差,营养跟不去,体力的不断消耗,男人不堪重负;再说结婚都比较早。有一种法,男一在四个周期,即32岁以前,身体是最强健的时候,要个孩子才是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生育“黄金期”,培育出的孩子或多或少不如别人。人们的意识里孩子还是早要的好,早婚早育,结婚早了,身体恢复得也快些。基于古人平均年龄都不长,尤其是男人过了六十四之后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已经开始退化,其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大大减退,还是要“量力而行”。
女不过七七
女人和男人在身体发育上本就存在着差异,女人的衰老程度也早过男人。按现在医学观点,女人四十九岁,临近更年期,将要闭经,不能怀孕;再说了,越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开始退化,骨盆组识也会发生质变,再加上接生技术很落后,生儿育女是有很大的风险。也就理解了古人普遍要早结婚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智慧的,“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的俗语,至少在当时的生活现状和医疗条件下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与现在提倡的晚婚晚育似乎有点抵触,不过还是要把握好男女生育的最佳时机。这恐怕也是当下“大龄”妇女不想生育二胎的原因吧!
【原创回答,仅发表于悟空问答,侵权必究】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