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此之谓也”是什么意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原文: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3、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4、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5、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6、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7、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8、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9、”此之谓也。
10、翻译: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
11、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
12、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
13、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14、《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
15、”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6、此文出自先秦·荀子《劝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17、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18、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9、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20、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21、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22、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23、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4、”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25、而后面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
26、又如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而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7、”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28、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29、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30、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
31、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32、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
33、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34、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35、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36、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
37、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38、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9、与其弟子撰有《荀子》一书。
40、荀卿,是赵国人。
41、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
42、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43、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
44、”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
45、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