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声?平声的音乐特点有哪些?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什么是平声?平声的音乐特点有哪些?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上下联尾字都是平声犯了什么错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上下联尾字都是平声犯了什么错
辨别春联、对联——
上下联的简单方法:
看最后一个字的声调,
第三四声的是上联,
第一二声的是下联;
上联贴右边,
下联贴左边。
(面向对联)
1、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声=拼音的第三、四声=上声、去声,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拼音的第一、二声=阴平、阳平。
2、
上联贴右边,
下联贴左边。
(面向对联)
3、
拼音声调是指普通话中的声调,通常叫四声,
即阴平(第一声),用“ˉ”表示,如lā;
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lá;
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lǎ;
去声(第四声),用“ˋ”表示,如;là。
4、
有时可能会碰到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
或者都是仄声的,
那是不合格的对联,
此时只好根据意思来猜测上下联了。
5、
如果检查今年的对联果然贴反了,
那也不必撕掉来重新贴,
以后注意就行了。
6、
以【微华春联】为例来进一步加深认识:
大国气象龙觉醒(仄)
同胞风华牛耕耘(平)
横批:牛转乾坤
(由成语“扭转乾坤”演变而来)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醒”是上声=第三声=仄声,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耘”是阳平=第二声=平声。
再举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
——李鸿章
书山有路勤为径(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平)
7、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
比如【微华春联】如果按照对联的严格要求来论的话,
是有瑕疵的,
主要也是在上下联个别字眼的平仄相对上,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普通大众而言,
瑕不掩瑜了;
作为只是在一年一次的春节买春联来贴的普通大众,
那就更加不必懂那么多了,
知道以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来判断上下联就够了。
东北话的一声(平声)是不是比普通话降低一个调
讨论这些无聊的话题有什么意思吗?东北话?全国都能听懂的话,很伟大!人们用对话方式进行交流!所以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你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懂得。否则你说的话就失去了意义!说别人能听懂的话吧!
平声、仄声、去声、入声的定意是什么
平声、仄声、入声都是声调的概念。
现代汉语声调分为4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
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4声,4声中,根据各个地区方言的调值不同,各分阴阳,最多可达“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
平声很好理解,就是普通话中的1、2声,阴平、阳平。
仄声就是平声以外的声调,上、去、入都是仄声。
去声大约等于普通话的第4声,说大约,是因为有的地区分有阴阳之分,调值是不一样的。
入声是仄声的一部分。如果你是北方人,你肯定不知道入声怎么读。如果你是南方人,你的母语中很可能保留了入声字。入声的发声特点是短促有力,你可以用你的方言试读一下以下汉字:
木北觉一不月达八切约夕历力十合叶甲
如果你能感受到它们发音调值有相同之处,且短促有力,那么,你就对入声字有了感性的认识。
以上举例的17个入声字,分别属于平水韵17个入声韵部,很具代表性,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建议阅读《平水韵表》和相关音韵书籍。
什么是平声仄声
平声、仄声、入声都是声调的概念。
现代汉语声调分为4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
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4声,4声中,根据各个地区方言的调值不同,各分阴阳,最多可达“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
平声很好理解,就是普通话中的1、2声,阴平、阳平。
仄声就是平声以外的声调,上、去、入都是仄声。
上声和去声大约等于普通话的3声和4声,说大约,是因为有的地区分有阴阳之分,调值是不一样的。
入声是仄声的一部分。如果你是北方人,你肯定不知道入声怎么读。如果你是南方人,你的母语中很可能保留了入声字。入声的发声特点是短促有力,你可以用你的方言试读一下以下汉字:
木北觉一不月达八切约夕历力十合叶甲
如果你能感受到它们发音调值有相同之处,且短促有力,那么,你就对入声字有了感性的认识。
以上举例的17个入声字,分别属于平水韵17个入声韵部,很具代表性,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建议阅读《平水韵表》和相关音韵书籍。
10什么是平仄
平仄中的平声,是指发音声调平缓的;仄声则是声调有抑扬变化的。用今天普通话发音作类比——普通话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就是平声;三声和四声就是仄声。旧韵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实这里除了“平”声调以外,其他三个声调都是仄声。事实上,平声包括两种声调,即阴平(相当于普通话声调中的一声)和阳平(相当于普通话声调中的二声);上声则相当于普通话声调中的三声,去声则相当于普通话声调中的四声。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中,已经没有入声这个声调了。但在许多方言中,尤其是南方的很多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声调。所以,入声这个声调不太好用普通话发音来做类比。
大致的样貌可约略描述——即是一种短促而有力的发声,在音节长短上,接近于普通话中对于叠字或字尾语气词的那种“轻声”的发音,但力度要大得多。
如果你懂得南方的一些方言,比如吴语、粤语之类的,试以该方言读下列一些词字,就能理解入声的发音——竹、屋、毒、沃、月。。。。
当然,就具体词字的发音而言,许多词字的古音与现代普通话发音会有很大区别。
比如过去的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包括绝大部分的北方方言中),都已经摊入其他声调,其中以摊入平声的居多。
而且,很多词字,在今天普通话发音中是仄声,但在旧韵中却是平声,比如“过”“看”一类;有今天读平声,但旧时是仄声的,比如“听”“发”一类;有些词字,在今天普通话中可能只有一种声调,但在旧韵中却有多个声调,比如“思”字,作动词用法时是平声,作名词用法时则是仄声。。。这些都要通过过去的“韵书”来学习。语言发音始终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时代,其具体的发音声调会有变化。
从汉语诗歌所遵循的声韵规则来看,大致经历了四种不同的用韵规则:早先是隋唐之前的诗歌用韵体系,称为“古韵”——像诗经、楚辞以及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词的用韵都属于古韵的体系;隋唐之后,由中央统一制订的用韵标准——《平水韵》出现,称为“今韵”——律诗与词这类诗歌体裁的用韵,都属于平水韵的体系;到了元代,杂剧与散曲则是以北方方言的声调规范作为用韵标准——即出现所谓《十三辙》的曲韵。当然,在时代划分上,十三辙与平水韵都属于“今韵”的音韵范畴。
只是一直到汉语拼音出现前,凡律诗与词的用韵,一概是平水韵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标准,以普通话发音来押韵,则称为“新韵”。现在新韵的主流,则是以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标准发音为准。
这一体系就显得比较简明:凡是韵母相同的词字,即可押韵。平仄声调则直接用一声、二声(平声)、三声、四声(仄声)来判断。
不像旧时那样,靠反切法来正音(用字来给字注音),用语言来描壮发音声调与音韵特征,比如什么“清音”、“浊音”、“齿音”、“舌音”等等,加上各地方言不同,时代变迁导致声韵变异,没点悟性的,一下子很难掌握,只能死背韵书。平仄声调的应用规范在诗词创作中,只在旧体诗歌中,有严格的规定。
一方面是规定一个句子中,平仄声调的安排位置,另一方面则是规定句子与句子之间平仄声调对应的关系。
比如在律诗中,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联”,“联”与“联”要押韵,而同一联中的两句,则不一定要押韵(首联首句尾字声调与用韵声调相同者,以及换韵的情况则必须要联内押韵)。一联中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声调一般做平仄相对的处理;比如上句如作“仄仄平平仄”,对句就应作“平平仄仄平”。两联中,下联出句的首两字(尤其是第二字),与上联对句的首两字(重点在第二字)平仄要一致,否则就是“失粘”之病。比如上联对句作平平仄仄平,第二字为平声,下联出句就应作“平平仄仄仄”,第二字也是平声。律诗句子的平仄类型,只有四种基本类型,以五言句为例,有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有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有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有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子也是如此,仅在平起句前增两个仄声字;仄起句前增两个平声字即可。这其中,句子的第一字、第三字,包括七言句中的第五字,平仄可以变化,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有些特殊情况下,这些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变化是有讲究的,不能瞎用。比如像“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字,和“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就不能轻易变化,否则就是“孤平”之病;而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也是如此,否则就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的禁忌现象。还有,律诗的押韵,不可平仄通押。平声只能与平声押,仄声只能与仄声押。而入声虽也属于仄声,却不能与其他声调通押,入声只能押入声(如用新韵,没有入声此例)。律诗平仄的规矩大体如上,词的句法平仄,本质上与律句平仄规矩相同,但词句有长短,虽一般都是律句字数的增减,但还需仔细分辨。比如词句中的四字句,基本都是律句五言减去一字,但有时是减句首字,有时是减句尾字,如不知规律,最好遵循词谱的成法。但词的用韵,有专用入声韵的词牌,比如《玉楼春》、《满江红》、《念奴娇》等等,这类词牌,原则上最好还是依传统词韵,避免使用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新韵。否则,会觉得很奇怪。现代诗歌的平仄与用韵,就自由多了,基本没有硬性的标准,但平仄声调的交错与用韵技巧,关乎到诵读时所带来的音乐感,处理得好,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抑扬有秩,使人享受到语言声调音节的优美;反之,或是声音平淡枯燥,使人昏昏欲睡,或是音节怪异,使人厌恶。这就需要看作者音韵修养的功底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