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禊是什么意思?修禊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修禊是什么意思?修禊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修禊是什么意思?修禊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和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修禊是什么意思?修禊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以及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你有没有自己写过什么诗词
  2. 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由来帮忙解释一下吧
  3. 独蒜兰,兰文化你了解多少
  4. 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
  5. 大字的故事是什么

你有没有自己写过什么诗词

七律...咏雪(原创于2022年抚顺第一场雪)

灵宵宝殿九天歌,

仙子琼妃舞月颉。

缥缈银鸾祥大地,

纷飞玉虺瑞山河。

绒花巧扮白衣女,

蝶絮晶雕冷美娥。

借问芳姑何处去?

怀春蕴地育丰禾。

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由来帮忙解释一下吧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

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如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当然,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飞花令”除了“花”之外,诸如“月”“酒”等都曾被用作关键字;对诗句要求也没有这样严格,选手只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即可过关。探寻酒令的由来以“飞花令”为代表的饮酒行令,其实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魏晋时,文人雅士多喜袭古风,整日间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更因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而不同凡响。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当时,“书圣”王羲之与当朝名士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众人所作的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就是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唐宋时,酒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类也更加丰富多彩。据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当时已有“骰子令”“小酒令”“改令”“手势令”的名目了,酒令的游戏规则也有了多种规定。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皇甫松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民间流传的李白和贺知章、王之涣、杜甫四人的联诗行令故事,便是一则美谈。四人联成的一首诗是:一轮圆月照金樽,(贺)金樽斟满月满轮,(王)圆月跌落金樽内,(杜)手举金樽带月吞。(李)既有格律诗味,又不失为应时即景的“席上之物”。历史上的著名酒令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描写了当时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生活场景。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好的酒令不但令人赏心悦目,也能道出行令人的心境。明朝国子监祭酒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谪,同僚为他送行,酒至微醺,行令是必不可少的游戏。陈询说:“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朋友对:“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陈询又答:“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人生失意莫不酸楚,但能和同道之人借酒切磋,也算是苦中作乐,有所安慰吧!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独蒜兰,兰文化你了解多少

自古以来,“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等名句的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独蒜兰兰科、独蒜兰属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独蒜兰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或灌木林缘腐植质丰富的土壤上或苔藓覆盖的岩石上,海拔900-3600米。产中国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独蒜兰属于兰花文化中比较特别的花文化,兰花文化其本身就富有人文精神。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

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其中独蒜兰的人文历史中也具有相当丰富的人文情怀。

王羲之摹兰

独蒜兰的个体不高,植株通常仅10余厘米,小巧而又简单,它的基部有着卵球形的假鳞茎,顶端着生一枚叶片,待到花开时节,鳞茎上还会抽出一根花葶,其上着生一朵大大的粉红色花朵。显得那么落落大方,美艳惊人,虽然少了几分君子的风范,却满满的一副淑女的韵味。

不同于我们所说的兰花,它并不是扎根于疏松而又肥沃的土壤之中,往往是生长于潮湿又长满苔藓的岩壁上,因为它种子的透水和透气性低,萌发条件比较苛刻,而长满湿润苔藓的岩壁环境是它最喜爱的萌发生长的温床。当它长满一片岩壁,在鲜花怒放的季节,绿油油的岩体上,成片的粉色花朵,在湿漉漉的山水之下显得很是楚楚动人。

独蒜兰花形十分独特诱人,而且有特殊的黄斑存在,开放时优雅而又迷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以在园林景区中栽培也可以制成盆栽在家中摆放。独蒜兰是兰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就有羲之摹兰的故事。

据说书圣王羲之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父亲王旷从小就悉心指导他钻研《笔论》,他善于将笔论中的理论体味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而且转益多师,精研诸体。更重要的是他还创造了流畅的行体。

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受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爱鹅的故事其来由是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写了《黄庭经》而“笼鹅而归”,而又拓了“鹅”字而家喻户晓。而更有情趣的爱兰却流传被人疏忽。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从此伸臂运笔,更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更启发了他创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

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王羲之爱兰的故事,历史上传诵较广。

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磁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张学良嗜兰

独蒜兰清新高雅脱俗,人们通常会用“兰章”来寓意诗文之美,用“兰交”来寓意友谊之纯,更有用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可见独蒜兰的人文精神中颇有高尚二字的精神内涵比如张学良就认为像独蒜兰这种兰花都是属于高雅的花。

说起张学良与兰,就不得不提起少帅嗜兰的这个故事。“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遭软禁,四六年被秘密解往台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

在幽禁期间,张将军除读书外,就是时养兰花。他曾坦然地表示:“我第一爱夫人,第二爱兰花。”他还说“写诗可以言志,养兰能寄情。”他把热爱祖国之情,溶入于热爱中国兰花之中。张将军在家中饲养了200余盆兰花,五十年来亲自栽种、管理。不仅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春兰名种,如绿云、宋梅、大富贵等,还栽培广东报岁,福建建兰,四川川剑,独蒜兰等多类兰花。

九十年代初张学良被驰禁,他的“自由度”增加了。每年春暖花开时,经常到台北市区及近郊兰园赏兰、买兰,并经常与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的兰友交流,切磋兰艺,并欣然出任该会荣誉会长。一九九三年四有二十五日,中国第三届花卉博兰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

其中在第三展区第五展馆,举办海峡两岸兰蕙交流会。当晚九时许,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慕华、迟浩田、宋平等走入了兰花展厅,当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会长黄秀球代表张学良把命名为“爱国”的兰花赠送给国家领导人时,有同志对黄秀球说:“请你转达我对张学良先生的谢意,并祝张先生身体健康。”

会前,张学良将军亲笔写了贺信,全文如下:“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品格高超的名花,自春秋时孔子自卫适鲁,作猗兰之操,誉为‘王者之香。’而后历代文人雅士咏歌不绝,左氏不遗梦兰之征,屈子思君纫兰为佩,周易更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将君子比德于兰,而非以兰比德于君子。”

张学良将军曾写《咏兰》诗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自古以来,“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等名句的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总结:其实我国兰文化与我国文化是同时起源的。而且起始之时将兰视作仙草,以致数千年来,我国人民认为兰非一般凡花俗草。《左传》记载“燕姑梦兰生子”的故事,这证明在孔子之前,兰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可见其种类独蒜兰的人文历史中也涵盖了整个兰花文化的灿烂史。

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

上巳节的由来,有说法称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风俗探幽》)。

?

上巳节有祓禊的风俗,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大字的故事是什么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最勤奋好学的一个儿子。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大书法家了。

而且,老爸王羲之去世以后,王献之的名声居然超过了老爸王羲之,在六朝五六十年的一段时间里居然是非常明星的书法家。

有人说,王献之出名,主要是不谦虚,显山露水争强好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张扬比较显摆自己。所以,给王献之留下很多不是太好的一些传说。

其中太字少一点,写成大字的传说,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假故事。

据说,王献之很小就觉得自己书法好的不行,甚至建议老爸王羲之,也需要改一改自己的书法面貌了。

有一次,王献之写了很多字,就出去玩了,老爸王羲之回来一看,这家伙写的真不少,还很有进步,正要夸儿子几句话呢,可是,仔细一看,怎么那个太字就少了一点呢?于是提笔补了一点之后,就很不高兴的走了。

王献之玩够了,回来一看自己今天写的字,就是比较得意,于是拿给妈妈看,希望得到一个与他一样高兴的点赞。

老夫人看儿子真是很爱写字,就夸了一句,说:“吾儿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一听给气得差点睡地下驴打滚了。

心想:我怎么着就唯有一点像羲之了?哪一点不像羲之?

老夫人顺手一指,这不!就那个太字的一点。

王献之这才醒过来了,一看,吔,不就是我写的大字吗?怎么成太了!

不用说,王献之也想的出来,肯定是老爸补了一点,提示他书法可不能马虎!

你说这故事经过几代人给编的,是不是忒埋汰王献之了?

人家王献之从小就是个优秀的娃,王羲之都爱得不行,恨不得捧在手里,寸步不移地看他成长壮大。

据史料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三月的那次兰亭修禊盛会,王羲之还带着爱子王献之呢!

当时,王献之只有九岁,是参加兰亭集会年龄最小的一位同志。

从这一点你就看的出来了,小小王献之同志,如果像“唯有一点像羲之”故事里说的,是一个毛毛躁躁的王献之那样,王羲之还怎么带他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上给自己打脸啊?

所以,王献之把太字写成大字,王羲之给他补了一笔,成为“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是一个传说,而且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离谱的故事。

你想想,就凭信口就在儿子面前直说丈夫的名字,这在古代是绝对不行的!

当然,虽然这个故事是假的离谱,但是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比较大,因为,比较还是有些道理的,本来也就没有当真。

但是,我们对古代的传说,也应该有一些积极的吸收,也是可取的。比如:

第一,确实书法的一个点,也能看得出来是谁写的。

第二,学习书法需要耐心和坚持。

所以,这个故事在古代还是很感动很多像小王献之那样的天才的。

实际上,我们学习书法,真得能够达到“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时候,那也是有希望的时候了。

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加油啊,你距离“唯有一点像羲之”不远了吧?告诉我,你的书法之路有多少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分享快乐!让我们快一点“唯有一点像羲之”!

关于修禊是什么意思?修禊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