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传关羽的英雄传说(史实与传说中的关羽)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很多朋友对于关羽传关羽的英雄传说(史实与传说中的关羽)和关羽单刀赴会的是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关羽单刀赴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谢邀!先祝大家阅读愉快!
单刀赴会在历史上是有的,鲁肃是邀请方,关羽是被邀请人,但是并不是我们看演义或者看电视那样的“单刀赴会”。三国演义七分假三分真,就从“单刀赴会”这一典故来说,严重夸大了关羽低估了鲁肃,里面的关羽威风凛凛、霸气十足,把拒不归还荆州居然演义的如此正气坦荡,反观要债的鲁肃却唯唯诺诺,还被吓出一身冷汗。但是正史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欣赏演义里的情节,但是不能忘了历史!
正史里的单刀赴会历史背景就是刘备骗孙权说自己无心荆州,如今刘璋得罪了您,我希望您能宽恕他,如果不能答应我的请求,我就归隐山中了。结果孙权放弃了借机攻取蜀国,然而刘备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回去就向西进军,吞并了刘璋,派关羽镇守荆州。
孙权得知后就派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刘备知道后就亲自领兵坐镇,派关羽出战夺回,孙权不甘示弱,派鲁肃领兵一万屯守益阳对抗关羽,就在这时鲁肃为了顾全大局,怕曹操趁虚而入,就邀请关羽和谈,于是双方都带了一些士兵在身后,自己都带着佩刀赴会,以下是和谈的内容。
鲁肃见面直奔主题:“原来我们国家的君主诚心诚意把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军队打了败仗,借荆州让你们得以休养生息,现在你们已经得了益州,就应该归还荆州,况且如今我们只要回三个郡,你们又不答应。”
荆州将领(演义里是周仓):“土地这个东西,只属于有德的人,哪里有什么长久归属一个人的!”
鲁肃火冒三丈、辞色严厉:“事实就是事实,难道还强词夺理。”此时鲁肃部将劝他不要这样,会有危险。
关羽:“这是国家大事,你懂什么,你参合干嘛!”
气氛相当尴尬,鲁肃丝毫没有退让,就在会谈的时候,曹操又进攻汉中,刘备怕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派人议和,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
以上是正史,文言文我就不复制上来了,想看的话可以查阅《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里面记载的很清楚。单刀都是单刀,从描述来看,双方应该都还有一些部将跟随。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关羽自称熟读《春秋》,从这本书中可以读到什么
谢邀,记得关帝庙前有一副对联“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二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说的就是关羽熟读《春秋》的事。
什么是春秋呢?春秋是鲁国的历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那么,既然是鲁国的国史,为什么叫春秋呢?因为春秋是记鲁国的历史,从鲁陷公元年春天起,到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结束的。这就是春,秋是指鲁国国虽小,事多,一句话就是“多事之秋”所以书名为《春秋》。
那么,从这本书中可以读到什么呢?
一、礼制,就是你读了春秋之后,你会变得一个懂得礼,知乎耻的一个人。因为《春秋》内容是宣传尧舜之道,儒家之道。宣传孔子思想的一部著作。所以也有人说春秋的史实之中有虚假的成分,这虚假的成分是为了宣传“仁义礼智信。”比如书中鲁隐公元年里就记载了鲁隐公为了鲁桓公而即王位,是因为怕恒公年幼,大臣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所以隐公担任了国君,他这个人心好,是为桓公而担任国王的。
又比如:“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何以书?讥。何讥尔?筑之,礼也。于外,非礼也。于外,何以非礼?筑于外,非礼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秋天,鲁国在宫外建造王姬的行馆。为什么记载这件事?为了讥讽。讥讽什么?建造行馆是合于礼的,但在宫外建造行馆就不合礼法了。在宫外为什么就不合礼法呢?建造在宫廷之外,是不合礼法的。其实,《春秋》内的历史资料和事件都带着作者孔子的思想道德评价在里面。所以熟读《春秋》而知礼是对的。
二、普及知识:比如书中对麒麟的认识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庸而角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麒麟是不会随便了出现的,它不是中原地区的动物。它是仁义的动物,有对明的君主出现,它才出现。它象獐但又有角的一种动物。
又比如:“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在途称妇,入国称夫人。”
这是说:女子为什么有时称“女”,有时称“妇”,有时称“夫人”?女子在她的国家时称为“女”,在迎娶的路上称为“妇”。进入出嫁的国家就称为“夫人”。《春秋》里面有太多相关知识了,熟读《春秋》,你能成为百事通。
三、通过鲁国的历史记录,知晓了那个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丰富你的历史知识。比如:《春秋》内记载:鲁哀公六年,春季,鲁国军队占领了邾娄国的葭这个地方。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攻打鲜虞国。吴国军队攻打陈国。夏季,齐国大夫国夏和高张逃亡到鲁国来。鲁国大夫叔还在柤这个地方会见吴国人。秋季,七月,庚寅这天,楚子轸死了。齐国公子阳生进入齐国。
这段内容的记载就涉及到齐国、晋国、吴国、鲜虞国、陈国、鲁国等。内容十分丰富,史事详实。
本人爱好历史,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来一起研究评论。
三国时期的关羽为什么会被人称为关二爷
关二爷的信仰说起来最大的功臣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因为这部小说的问世,民间才兴起了关公信仰。罗贯中是什么时候人?元末明初,换句话说,兴起关公信仰已经是明朝的事儿了。关公仁义智勇,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简直再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关公一样,更适合作为传统道德的化身了。虽然《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和史实有很多出入,但并不影响关公在老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儒释道三家所推崇并且信仰的历史人物。统治者自然乐得看到百姓对关公狂热的崇拜,人人都以关公为榜样,天下则不治而安。所以统治者也推波助澜,大力宣扬关公光辉形象。明神宗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德宗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怎么样?光是这名头都高大的突破了大气层了吧!
为什么叫“关二爷”,这可能和清朝老北京旗人的习惯有关。旗人见面称呼习惯加个“爷”字,老者叫“老太爷”,年纪稍长的称呼一声“老爷”,中年人也叫声“大爷”,哪怕是个年轻的后生也要叫一声“二爷”。影视剧里,很多描述老北京的,很容易能看到这些个称呼,其实“爷”就是一个尊称。关公信仰始于明清,而且《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关羽行二(虽然史实里关羽年长刘备一岁),尊一声“关二爷”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后世对关羽的评价是怎么样
楼主你好
根据演义的说法,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不愿意被别人骑在头上,也不懂得用人之道,只是一介匹夫。后世始终美化他,也不过是因为正治需要。
关羽单刀赴会的是谁
单刀赴会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江东吴国鲁肃欲杀关云长,夺会荆州,故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在史实上并没有记录这件事。
OK,关于关羽传关羽的英雄传说(史实与传说中的关羽)和关羽单刀赴会的是谁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