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瞻基历史传奇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领袖

朱瞻基历史传奇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领袖

今天给各位分享朱瞻基历史传奇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领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谁能帮忙做历史的年份和事件的数轴,数轴上面是中国史,下面是世界史,一直到1战的那个时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有哪些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2. 朱瞻基给自己取个别号“长春真人”,是否是因为对胡善祥的愧疚
  3. 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历史评价却很高
  4. 谁能帮忙做历史的年份和事件的数轴,数轴上面是中国史,下面是世界史,一直到1战的那个时间
  5. 华夏5000年历史,最杰出的战略家谋略家是谁

历史上有哪些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权臣”,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拥有权势之臣,通常指掌握国家大权,且可直接威胁统治者的大臣、宦官。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可以说是高高在上、大权独揽,然而却有不少权臣的权力直接凌驾于皇权之上,甚至连皇位的废立和皇帝的性命也操持于手。

1、西汉霍光。霍光是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在兄长帮助下得以入仕,霍去病去世之后,开始升任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长期侍奉于汉武帝身边。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际制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后霍光击败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开始独掌大全。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死后无子,霍光先是扶立刘贺为帝,仅仅二十七日后,便又将其废黜,随后拥立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陪葬于汉武帝茂陵。两年后,霍家谋反案爆发,全族被诛杀。

2、西汉王莽。王莽出身于西汉末年外戚世家,其姑姑乃是孝元皇后王政君,自幼父兄去世的他勤奋好学、作风严谨,很快便声名远播。凭借王家的权势,24岁的王莽于汉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开始入仕,历任黄门郎、射声校尉、光禄大夫侍中等职。之后,王莽击败王政君的外甥淳于长,于绥和元年(前8年)开始出任大司马,开始逐步掌握朝中大权。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去世后,王莽鉴于新帝汉哀帝的外戚开始崛起,曾短暂退出朝廷,直到汉哀帝于元寿二年(前1年)去世,且死后无子,太后王政君这才返回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并授意群臣重新推举王莽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王莽随后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继位,并亲自代理政务,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元始五年(6年),汉平帝病逝,王莽为了方便掌权,遂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王莽继续代理朝政,直到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接受禅让称帝,建立新朝。

3、东汉梁冀。梁冀出身名门大族,两个妹妹分别是汉顺帝、汉桓帝的皇后,其先后历任黄门侍郎、河南尹等职。建康元年(144年),汉顺帝去世,太后梁妠立年仅两岁的刘炳为帝,是为汉冲帝。太后梁妠临朝听政,梁冀由此开始操持权柄,百僚莫敢违令,此后又先后立汉质帝和汉桓帝,专断朝政长达二十年。直到延熹二年(159年),由于其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冀被收缴大将军印绶,最终被迫自杀。

4、东汉董卓。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后于汉桓帝末年被任命为羽林郎,后又在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因作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中平六年(189年),朝廷爆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召董卓入京讨伐十常侍,董卓入京之际恰逢京中大乱,董卓立下救驾之功,回京后开始执掌大权。之后,董卓废后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虽然之后被孙坚击败,但董卓又挟持汉献帝退守长安,直到初平三年(192年)因司徒王允的反间计被杀。

5、东汉曹操。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其父曹嵩的养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其父曹腾袭爵,并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曹操也曾通过举孝廉短暂为官,而其真正成名则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后,曹操由此开始崛起于中原。汉献帝东归之后,曹操将其迎往许都,由此开始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虽然曹操直到去世都没有篡位,但实际上汉献帝不过是其手中的傀儡罢了。

6、曹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出身官宦世家,其自幼聪慧,曾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直到曹操担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丕获封魏王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受命辅佐曹丕,并帮助曹丕在储君之争中取胜。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司马懿开始获得重用,曹丕临终之前,任命司马懿和曹真为辅政大臣,后先后辅佐曹叡、曹芳两代帝王,并在曹芳时期发动“高平陵之变”,至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开始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嘉平六年(254年),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去世之后,其弟司马昭继大将军之位,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篡魏建晋。

7、东吴孙峻、孙綝。孙峻是三国时吴国宗室,精明强干、胆大刚决,孙权临终前诏命孙峻、诸葛恪、滕胤共同辅政。辅政大臣诸葛恪被曹魏击败之后,逐渐失去民心,孙峻便和吴主孙亮密谋后发动政变,诸葛恪被夷三族。杀死诸葛恪之后,孙峻升任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军事,之后孙峻又巴结全公主孙鲁班,杀死废太子孙和。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孙綝得以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先后消灭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进而升为大将军,开始独掌朝政。孙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与吴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綝升任丞相,领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孙綝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被孙休定计捕杀,年仅二十八岁。

8、西晋司马越。司马越是西晋宗室,初任骑都尉,后迁散骑侍郎加侍中,历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其子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与宰相杨骏争权,司马越因参与诛杀杨骏有功,获封五千户侯,不久复任侍中,加奉车都尉,晋爵东海王。后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司马越在后期先后击败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后来,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之间矛盾爆发,晋怀帝于永嘉五年(311年)下诏要求各方征讨司马越,司马越得知消息后急血攻心,病死于项城。

9、东晋桓温、桓玄。桓温是桓彝长子,其父在“苏峻之乱”中被杀后,桓温亲手为父报仇,为人所称颂。桓温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先后担任琅琊内史、徐州刺史等职,并于永和元年(345年)出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而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甚至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改立司马昱为帝,甚至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皇子建储为王。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去世,以其弟桓冲统率其军,以其幼子桓玄继承其爵位。后来,桓玄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开始把持朝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建立桓楚。

10、东晋刘裕。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屡立战功,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则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代晋称帝,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

11、刘宋萧道成。其父萧承之是刘宋时期著名武将,萧道成于元嘉十七年(440年)从军,在宋明帝时期,先后镇守会稽郡、淮阴郡,累迁南兖州刺史,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迁中领军,掌握禁军,联合尚书令袁粲、中书令褚渊、丹阳尹刘秉并称“四贵”,后因刘宋皇室内乱,萧道成逐渐掌控朝政。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宋后废帝刘昱被杀,萧道成拥立安成王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宋顺帝颁诏,禅位于萧道成,是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史称南齐。

12、南齐萧衍。从血缘关系上讲,萧衍与南齐宗室关系极为密切,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后历任户曹属官、参军、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一直做到雍州刺史,颇受齐明帝宠待。建武五年(498年)七月,萧鸾病逝,其子萧宝卷继位,但在位期间为人暴虐,弄的人心涣散。后来,萧宝卷冤杀萧衍的兄长、尚书令萧懿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萧宝卷被杀之后,萧衍改立萧宝融为帝,并升任大司马,掌管朝中大权。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在群臣的拥戴和萧宝融的默许下,建立梁朝,史称南梁。

13、南梁侯景。侯景本为羯族人,自幼善于骑射、骁勇好斗,北魏末年天下大乱,侯景率军投靠尔朱荣,后因俘虏葛荣被升任定州刺史。高欢去世之后,侯景叛变,最终南下投靠南梁,获封景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董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此后侯景利用梁武帝的昏庸而迅速发展壮大,太清元年(548年)八月,侯景以诛杀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侯景之乱”。太清三年(549年),侯景攻破台城,梁武帝萧衍被其饿死,侯景改立萧纲为皇帝,自封大都督,并强娶溧阳公主,后又自封“宇宙大将军”。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废萧纲,再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为汉。

14、南梁陈霸先。陈霸先早年曾担任新喻侯萧映的传令吏,颇受器重,后历任直兵参军、西江督护、高要郡守。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之后又参与平定侯景之乱,抵御北齐进攻。承圣三年(554年)三月,梁元帝进陈霸先为司空,同年十一月梁元帝被西魏杀死,次年王僧辩迫于北齐压力,扶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承圣四年(555年)九月,陈霸先与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掌握了南朝梁的实权。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

15、西魏宇文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中,宇文泰与父亲也参加了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之后,宇文泰归入贺拔岳麾下。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被推荐为首领,率众攻灭侯莫陈悦、曹泥,统一关陇。北魏中兴二年(532年),高欢拥立元修为帝,但元修实在无法容忍高欢,于是在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出逃,投奔宇文泰。然而,元修不过是宇文泰手中的一个傀儡罢了,元修眼看自身状况并无好转,两人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宇文泰于是毒死元修,改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宇文泰去世,次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代魏称帝。

16、东魏高欢、高澄、高洋。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又投奔葛荣。后叛降尔朱荣,成为亲信都督,曾劝尔朱荣称帝,未果。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翌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元修出逃之后,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当然元善见同样只是个傀儡罢了。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逝,元善见以为自己亲政的好日子到了,没成想高欢之子高澄继承父职,且权势更大,甚至还让手下殴打孝静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又继承其兄之职,他见时机已到,于是干脆废掉了孝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

17、北周宇文护。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临终前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宇文护执掌国政之后,便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封大司马,进爵晋国公,全面掌管朝政。之后,宇文觉与因与皇帝矛盾频发,先后杀死孝闵帝宇文觉、废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帝,粉碎了楚国公赵贵、卫国公独孤信等反对势力,使得北周政权稳定下来,得以升任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权倾朝野,成为北周实际主宰者。武成二年(560年),拥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后因东征北齐无功而返,导致个人威望降低。天和七年(572年),在宇文邕的主持下,宇文护在长安含仁殿被处死,子嗣和党羽全部被清洗。

18、北周杨坚。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去世之后,杨坚承袭父亲爵位。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宇文邕死后,太子宇文赟即位,杨坚长女杨丽华被立为皇后,杨坚于是又被晋升为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因周宣帝宇文赟不稳朝政、沉溺酒色,杨坚开始逐步掌握朝中大权。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赟下诏传位于长子宇文阐,次年周宣帝驾崩,杨坚奉命辅佐朝政,升任左大丞相。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不久后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

19、唐朝刘贞亮。本名俱文珍,唐德宗时期宦官。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其不甘心受制于宦官,便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意图发动“永贞革新”。刘贞亮于是和宦官刘光琦、薛文珍、尚衍、解玉、吕如全等一起劝皇帝立广陵王为太子,制造“二王八司马事件”,并拥立太子即位,拜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后因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引起整个朝廷的众怒,渐渐失宠,最终于元和八年(813年)病逝。

20、唐朝仇士良。于唐顺宗时期入宫,负责侍候太子李纯,唐宪宗李纯继位之后,迁内给事,出任藩镇监军使,入为内外五坊使,加冠军大将军。长庆初年,拜凤翔监军使,封南安县公,宝历二年,迁鄂岳监军使,晋封郡公。唐文宗太和年间,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迁左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之变后,加特进、左骁卫上将军。开成五年,拜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封楚国公。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驾崩,仇士良颁发伪诏,立唐穆宗第五子颍王李鏶为皇太弟,迎入皇宫继位,是为唐武宗。因有拥立之功,仇士良更加猖獗,不仅对武宗指手画脚,更是将唐武宗所宠的人,无论乐工,还是内侍,皆诛杀贬谪。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仇士良病逝。

21、唐朝朱温。唐朝末年爆发“黄巢之乱”,朱温参与其中,官至同州防御使,后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击败,在亲信将领的建议下,最终于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有功,朱温先后升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并获封梁王。此后,朱温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宗禅让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22、南宋史弥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官至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后于开禧三年(1207年)与杨皇后等人密谋,杀死权臣韩侂胄,并将其脑袋送往金国求和。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史弥远升任右丞相,此后掌权宋宁宗朝17年。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逝,史弥远伪造宁宗遗诏,“遂矫诏废竑为济王,立昀为皇子,即帝位”,拥立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逝,追封卫王,谥忠献。

23、南宋贾似道。贾似道于端平元年(1234年)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后于嘉熙二年(1238年)中进士,因其姐姐乃是宋理宗贵妃,于是很快便被升任太常丞、军器监,并获得宋理宗宠信。淳祐初年,贾似道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调京湖制置使,兼江陵知府,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宝祐二年(1254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后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开庆初年于军中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宋理宗驾崩后,立宋理宗养子赵禥为帝,是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后不久,贾似道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后因蒙古南下攻宋,贾似道兵败之后在群臣激愤下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途中被杀。

24、明朝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等职,于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最终于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开始主持国政大事。万历帝继位之后,由于太过年幼,朝中大事基本由张居正主持,再加上代为批红的宦官冯宝也与张居正关系不错,于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便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最后再由皇帝同意。当然,张居正主持政务的十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改善了明朝的国力,然而由于其专掌国政又对皇帝管教严格,也最终导致了其去世后的悲凉结局。

25、明朝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因赌博大输后愤而自宫,改名李进忠,并于万历年间被选入宫。后来,因与时为太子的朱由校乳母客氏结成对食,开始走上飞黄腾达之路。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后,对魏忠贤和客氏极为宠信,魏忠贤不仅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而且就连他的兄长魏钊也被任命为了锦衣卫千户。魏忠贤大权在握之后,不断打击异己、巩固权力,以至于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又因对国政参与过深,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26、清朝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被封为贝勒,后多次随皇太极出征,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并于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因生前未立子嗣,清廷内部围绕皇位展开争夺,多尔衮最终与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趁着明朝内乱,率领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可以说朝政大权全部操持其手,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被追封为“清成宗”。

除了以上这些权臣之外,历史上的权臣其实还有不少,例如东汉窦宪、李傕、郭汜,东吴诸葛恪,东晋王敦、司马道子,北魏宗爱、崔浩、乙浑,唐朝李林甫、杨国忠、李辅国、程元振,北宋蔡京,南宋韩侘胄等等,但由于这些人要么掌权时间太短,要么对皇权的威慑力还不够大,因此并未列入其中。

朱瞻基给自己取个别号“长春真人”,是否是因为对胡善祥的愧疚

明宣宗朱瞻基给自己弄个“长春真人”的别号其实和废后胡善祥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历史上有长春真人名号的人挺多的,他属于羡慕别人长寿跟着瞎起哄那伙的,事情大概得从一个叫刘渊然的人说起。

长春真人的来历

提起长春真人这个称呼大抵很多人会想起丘处机,当年如果这家伙没有路过牛家村,中国大概率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这个梗就不细说了,自己搜索下)。然而道号“长春子”的丘处机创下的流派其实叫“全真龙门派”,所以之后的长春真人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大约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有一个叫刘渊然的道士非常有名,他前后三个师傅都是道家高人,尤其最后一个师傅赵宜真更是身兼全真、清微、净明等诸派之长。深厚的道学传到刘渊然这里更是炉火纯青。

于是洪武二年朱元璋延请此人入京,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仁宗、宣宗几朝不倒,圣宠日隆。仁宗时期刘渊然受封为“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成为全国道家领袖,从此开宗立派,他创建的宗派就是“长春派”。

朱瞻基的羡慕

到了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刘渊然的年纪应该已经很大了,起码要80岁以上,但是这个道术大家依然精神矍铄,足轻目明。只是年纪大了不愿意再奔波朝堂,于是向朱瞻基请求去南京过几天闲散日子。

朱瞻基这个文艺小青年很羡慕刘渊然的洒脱和长寿,特意给他画了一幅画,还提了一首诗表示礼遇亲近。也正因为这种礼遇亲近,当时明朝皇室中修道之风挺盛行的,谁不想当神仙呢?就算当不了神仙多活几年也是好的嘛!

于是朱瞻基同学在斗蛐蛐、作诗、画画之余也没事修修道,炼丹画符估计是不行,但也算粗通原理,就这么给自己弄了一个长春真人的称号。其实他这么叫不算错,那点玩意确实是从长春派学去的。

胡善祥的称号

人间万事大约都有个带头作用,皇帝喜欢修道宫里自然也就喜欢,皇后胡善祥估计也就顺着他一块修,只是万万没想到朱瞻基在废后那等着她,让她去长安宫里修道。这时候胡善祥的封号称号、服食,侍从都没有改变。

之后过了十八年,胡善祥在长安宫里病逝,明英宗没法给她上后妃的谥号,因为她确实被废皇后位,但没有安排其他位置,宫中修道该怎么上谥号的?于是蒙头转向的明英宗只能拿个“静慈仙师”出来凑合。

关于这个细节《明史》其实记录有问题,它记载的是“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意思是朱瞻基给的静慈仙师这个封号。但胡善祥的墓志铭上写的是“越十八年薨,谥为静慈仙师”,吐槽机个人更倾向相信后者。

总结起来吧,朱瞻基自号长春真人只是为了表达美好愿景,跟胡善祥没有一毛钱关系,愧疚什么的完全不存在。而且从史料中不难发现,他活着叫长春真人,胡善祥死后叫静慈仙师,时间一点不同步,扯淡完毕。

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历史评价却很高

为了让朱高炽成功减肥,据说朱棣将失职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酱······这恐怕是朱棣对朱高炽身心最大的摧残了吧。练骑射朱高炽欲哭无泪,他胯下的战马也是如此。

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乐中后期,就开始长期监国。时人评价,东宫监国,朝无废事。也正是因为朱高炽在日常政务处理中所积累出诸多经验,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拨乱反正。

甚至可以说,在朱棣主政期间,二人属于分工合作,作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军国大事,而日常政务基本都由朱高炽来处理,无论是北征蒙古,还是北京筹办迁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长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炽监国。

朱高炽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炽不光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还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政治冲突,也存在一定积怨,这才是朱棣某些时候会考虑让朱高煦继位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某一个儿子。当然朱高炽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朱高炽的优势也仅仅就是长子而已,论个人感情来说,朱棣最赏识的始终是朱高煦(后来看清其嘴脸后才淡漠下来),最宠爱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欢的恰恰是身体孱弱的朱高炽。

无须讳言,朱高炽的体型确实是肥胖,笨拙,行动迟缓,为此,朱高煦没少调侃他,这也引起了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的不满。也是出于身体原因,类似于骑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长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样,御驾亲征蒙古草原。对于朱高炽来说,上马都是一件很费力的事,而朱高煦骁勇善战、战功卓越,还几度救过朱棣的性命。对于才干方面的赏识,朱棣肯定是倾向于朱高煦。

而对于朱高燧,朱棣很纯粹的,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宠爱甚至溺爱,没有原因。

朱高炽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虽然他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但总比朱标要好些吧。朱标是太子做到归天,为什么要提朱标呢?

二人脾性相近。这也是朱高炽的优点、超过两个弟弟的优点,就以永乐初期向过往总结:

第一、中规中距,为人宽厚;

第二、最初作为前燕王的继承人,他是受朱元璋亲自册封,根红苗正;

第三、虽然朱高炽不擅长领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还是有功劳的,在朱棣造反初期,朱高炽坚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仅仅率领了1万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御了李景龙50多万南军的进攻,当然了,这里面是有猫腻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炽的宽仁平和,给他带来了极大回报。

这就体现在朱棣在继位初期,作为首要国事,大臣们劝谏朱棣早日册立太子,但是朱棣却一直在犹豫。凡是这类意见,他都加以搪塞,人选虽然不定,但他却又向群臣征求册立太子的意见,很明显朱棣自己也很纠结。

其实,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爱的朱高燧是没有德行和本事继承皇位的,他还是倾向于朱高煦能够继承大统,这是试探群臣对朱高煦的拥护程度。长幼之分对于朱棣来说,这都不是问题,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长的传统,还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立嫡长心理压力也不大。

朱棣得到的结果却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对,你皇帝再强也终究还是要靠踏实忠心的臣子来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继位之初就君臣不合,会致令国家动荡,后果不堪想象,而且他们反对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恶综合来说就是:

第一、封建社会的那套传统礼法。

第二、群臣对朱高炽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媳(长辈对晚辈的欣赏)。

第四、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长孙-“好圣孙”朱瞻基,传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传给朱高煦,再想让老二将皇位回传给朱瞻基那是痴心妄想的。

第五、渐渐看清朱高煦的嘴脸和野心。

处处被掣肘的朱高炽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虽然随顺了诸位大臣的心愿,但却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间,以及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的矛盾,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形成积怨,只待井喷的一天。

各有分工这种工作方式,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这让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谁说了算,很显然朱棣说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营建北平皇城的时候,大多时间并不在南京,日常政务都由朱高炽来处理,即便是一般政务的处理,朱棣就能放心么,同样不行。

朱高炽的权限中有中低官员的人事权,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层官员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亲自做主。

一方面限制了朱高炽本就不大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担心。怕朱高炽受人挑唆,下手过重,类似于朱允炆那个糊涂蛋一样,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团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着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总结来说,太子监国虽然是朱棣授权,但是朱棣本人却并不放心。在那个时期,朱高炽也无非就是个顶级秘书,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后,都要让朱高炽将所有处理过的政务记录呈报上来,还有更过分的,比如说,处理一件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最后处理的结果是怎样的?

朱高炽虽然没有过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内心的崩溃的,对这种放权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个臣子也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权利,我一个做儿子的,你不放心我?为啥不给我相应的权利,朱高炽在意的是这让他很难在政治上一展抱负。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明显是在夺权,因此没少对朱高炽进行过斥责。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时候,总要把某些朱高炽处理过的政务,更改后作废,理由也不是依据法度与合理性,很纯粹的就是秀肌肉,让朱高炽知道到底谁说了算。

父子二人积怨越来越深,朱棣还张榜,将朱高炽的“乱政”公诸于众,让朱高炽颜面扫地,这实在是不智之举。明明有些政令,处理的非常得当,但朱棣说改就改,这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朱棣大笔一挥,人头落地,以后在朝中虽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炽,但也仅限于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辩护什么了。

群臣们都在压抑着,不经意间,朝中的势力,渐渐泾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权的忠实拥护者,也就是保皇派,另一方面,就是从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炽的脾气秉性随和,政务处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宽严并济,朝中或明或暗,赞赏他的人很多。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机分子,毕竟朱棣某一天离世,那么继位的肯定是朱高炽,投机分子就会抓紧时间不遗余力的在朱高炽没有登基以前,巴结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后,收获回报。

朱棣和朱高炽的积怨越来越深,逐渐爆发出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甚至心悸的冲突。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冲突。这个时候,看出苗头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对太子的猜忌和不满,散布流言,中伤陷害,不断的刺激朱棣,关押处死朱高炽的东宫派系势力。

很多与太子关系不错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还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调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愿意为朱高炽担保,如果朱高炽是不可靠的,他本人愿意连坐,朱棣才没有进一步行动(换人监视)。

朱棣的态度,因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拨离间越发冰冷强硬,而同样是这种态度,也反过来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打击朱高炽的嫡系势力,但是不懂收敛的朱高煦太过肆无忌惮,终于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觉和震怒,将其废为庶人,还是朱高炽流着泪求放过,才使朱高煦保住了亲王爵位,但被削去两队护卫,发送到山东乐安。

就这样朱高炽少了一个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也少一股强劲的反对势力,这让心理上已经不堪重负的朱高炽暗暗松了口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永乐后期,闲杂人等被撇除了个干净,纯粹演变成了父子二人的闹剧。将近20年的积怨渐渐爆发,还是因为分权问题,一方面要让朱高炽监国,而另一方面,又绝不放权,让朱高炽的处境非常尴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态,亲笔授权有事不必奏来,一面又事后查错,无论对错都要斥责,这样的日子加上朱高炽本就孱弱的身体,能有高寿才是怪事。

在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经感到时日无多。他曾经说过,东宫(就是朱高炽)处理政务的时间已经够长,而且非常熟练,我返回北京后,要把所有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我也该享受天伦之乐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来,朱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担忧,否则不会突然想起放权,让朱高炽即位。

朱棣也有舔犊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么样也是自己儿子,何况还有自己喜欢的朱瞻基呢,其实他对朱高炽和东宫势力所采取的行动,目的不过是想削弱和限制其能量,以防逐渐演变为规模庞大的太子党,对自己的皇权造成威胁,哪怕厚道的朱高炽没有这个心,也怕小人撺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虽然朱高炽连连遭受打击和限权,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还是比较稳当。

朱棣虽然对朱高炽敲敲打打几十年,但是下手也并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没有把事态过于放大,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关押和杀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炽的“近臣”,并没有牵扯过甚。他的目的,只是让朱高炽的权利继续被笼罩在皇权之下,以免发生不可控制的事态。

朱高炽也比较聪明,以前他曾经处分过朱棣的宠臣,但在受到阻力后,他便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甚至对于朱棣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也假装不知(已经有人告知朱高炽)再加上朱棣的宠臣金忠,以及诸如杨士奇,胡濙等人的保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一步步巩固,只不过权力被限定到一定范围和程度而已。(几幅画作都是朱瞻基亲笔)

时代不同责任不同

这父子俩的工作是阶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负责保命、铁腕惩“奸”、开疆拓土。

朱高炽负责守成,并且拨乱反正把诸多不良现象灭除于萌芽状态。

朱棣开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远航西洋,迁都北京。这些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些功绩即便放到今天也让后世子孙们感到振奋和钦佩。

但是这却超出了明朝当时所能负担的极限。这也是后来刘大夏哪怕面对皇帝的讨要,也拒绝交出海航资料的原因。

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洪熙帝。他对永乐时期的政策,从各个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并不合适做法,开创并实施了仁宣之治。

朱高炽停止了耗资巨大、耗费空前的四项巨额经费。

看到这里某些朋友可能会感到惋惜,觉得他应该顺着他爹和他爷爷的足迹占领俄罗斯,解放全欧洲^_^,但那只是咱们的想法,当时的条件,已经不允许朱高炽沿着他父亲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迁都北京后,虽然天子守国门,给北方战事带来了一定便利,而随着朱高炽的国策调整,北京在当时的重要程度,尤其作为首都来说,意义不大,朱高炽也曾经想过,还都南京。

这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目的,整个皇家宫廷、官僚机构、北京周边的卫戍部队所需消耗,每年都要从南方将大量的物资运到北方,运费本身就极其惊人,甚至超过了物质本身的价值。

更要命的是,有无数中间商赚差价,比如开支的日子到了,官员们收到了一张张白条,粮食有,但是运不过来,官员们自己去南京领?没办法,挥泪大甩卖,都塞给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没有大好处他们也怵头这通折腾,所以他们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公务员工资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盘剥一气,就更过不下去了,一时间帝国高管们怨声载道,这也是朱高炽打算还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炽还赦免了朱棣时期很多遭受迫害的官员和家属,把他们解救出来,恢复自由,并首次平反,宣称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认建文帝一朝的政治地位合法有效,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再就是颇为遭恨的司法部门,包括朱高炽在内也深受其害,他纠正司法部门的办事作风,不允许再恶意构陷,小题大做,从制度上废除了诽谤罪,禁止法外用刑,随意株连无辜。

为了防止司法乱权,他下令三法司会同内阁五府六部等机构的负责人同审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乐时期的诬告成风,迭兴大狱的恐怖活动。永乐时期,紫禁城工程,虽然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同样造成了国困民穷的局面,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朱高炽免除了灾区的田赋,还提供无偿的救济。

在永乐时期过多的征用了民间的物资(无偿征用)和劳役(无偿征用),这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朱高炽上台后,做出规定:

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物资,并大幅减免当时物料征收数量,有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众,同样一件事,转害民,为利民,受到民众的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物资方面,各地官员的贪腐行为。

对于以前曾经关押和打击过的东宫官属。朱高炽一再鼓励这些人不要回头再担忧朱棣时期的朝堂风气,现在正是他们畅所欲言一展抱负的最佳时机。

前不久还是阶下之囚,现在又被朱高炽提拔重用,臣子们敢不用命,一个个感动的跟什么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炽身边紧密的围绕着一些使用起来如臂使指的忠诚势力。

朱高炽并不是纯粹的好好先生,比如大将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坚定拥护者,曾经不遗余力的想将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参与了对朱高炽的打压和对其官属的陷害,所以,几乎所有北征战死的将领,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却被排除在外。

朱高炽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变了永乐时期的一些弊政,巩固和稳定了当时的社会局势,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炽的许多做法,明显带着否定永乐政治以及朱棣个人意愿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他也是人,高压几十年总要有个宣泄口,否则人会疯掉的。

如此看来朱高炽这种政治理念都是在他监国时期,通过对政务的熟悉和处理,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并不是在他即位之后,才后知后觉的下手整顿,所以他的功绩在永乐中期就体现出来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干出旷世成就。

朱高炽稳定局势,缓解困境,平息斗争,他的执政理念为后来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继承,后世合称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乐时期致使国力下降,呈超负荷状态,这在朱高炽执政的几个月内,得到缓解和调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适应了社会需求,弥补修正了弊政,才使整个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的轨迹。

朱棣和朱高炽两人的矛盾和积怨也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二人的矛盾和积怨促成并加速了当时社会趋势的转变和发展。

有着足够执政经验和能力的朱高炽,在朱棣压迫下兢兢业业几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喷薄的助势下,飞快的扭转着朱棣曾经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政治理念来修正一条条有伤国力、民力的政策法令,这就是短期见效的原因,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谁能帮忙做历史的年份和事件的数轴,数轴上面是中国史,下面是世界史,一直到1战的那个时间

朝代时间都城都城所在地杰出领袖五帝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部落式生活两河流域★黄帝★尧★舜夏代前2070-前1600阳城、安邑、斟鄩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级市、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河南省洛阳市禹、启商代前1600-前1046亳、西毫、奄、殷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洛阳市、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级市、河南省安阳市汤、外丙、太甲、盘庚、武丁周代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丰京、镐京陕西省西安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东周前770-前256成周、王城河南省洛阳市周平王姬白臼春秋公元前722年至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秦代前255-前207雍都、咸阳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始皇帝嬴政汉代前202-公元220西汉前206-公元8长安、洛阳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洛阳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新朝8-23常安、洛阳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洛阳市王莽东汉25-220洛阳、长安、宛城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南阳市光武帝刘秀三国时期220-280魏220-265洛阳、长安、邺城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西安市、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成都、永安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奉节县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建业、武昌、京口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鄂州市、江苏省镇江市吴大帝孙权晋265-420西晋265-317洛阳、长安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西安市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省南京市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时期③304-439南北朝南朝时期420-589宋420-479建康宋武帝刘裕齐479-502建康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建康、江陵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荆州市梁武帝萧衍陈557-589建康陈武帝陈霸先、陈后主陈叔宝北朝时期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建国于丙戍(386)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代-北魏386-534盛乐、平城、洛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阳市魏道武帝拓跋珪魏太武帝拓跋嗣魏孝文帝拓跋宏东魏534-550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北齐550-577邺城、晋阳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山西省太原市齐文宣帝高洋西魏535-557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北周557-581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周孝闵帝宇文觉隋581-618大兴、洛阳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洛阳市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618-907长安、洛阳、晋阳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洛阳市、山西省太原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武周690-705神都、长安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西安市武周圣神皇帝武曌五代十国时期五代907-960汴梁河南省开封市洛阳河南省洛阳市后梁907-923汴州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6汴州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汴州汉高祖刘知远后周951-960汴州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十国④902-979宋代960-1279②开封府【东京】河南省开封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洛阳府【西京】河南省洛阳市大名府【北京】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应天府【南京】河南省商丘市建康府【行都】江苏省南京市绍兴府【行都】浙江省绍兴市临安府【行在】浙江省杭州市北宋960-1127东京河南省开封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南宋1127-1279建康江苏省南京市宋高宗赵构辽代907-1125临潢府【上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氏大定府【中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同府【西京】山西省大同市辽阳府【东京】辽宁省辽阳市析津府【南京】北京市黄龙府【北京】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西夏1038-1227兴庆府【中兴】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夏景宗李元昊嵬名氏西平府【西京】甘肃省武威市金代1115-1234会宁府【上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海陵王完颜亮完颜氏大定府【北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阳府【东京】辽宁省辽阳市大同府【西京】山西省大同市大兴府【中都】北京市开封府【南京】河南省开封市洛阳【中京】河南省洛阳市南诏738-897羊苴咩、善阐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云南省昆明市皮逻阁世隆大长和897-902郑买嗣大天兴928-929赵善政大义宁929-937杨干贞大理937-1253段思平大中1094-1096高升泰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元代1206-1368大都北京市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元武宗海山孛儿只斤氏上都【开平府】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中都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西京【大同】山西省大同市明代1368-1644应天府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顺天府北京市承天府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县级市北京【开封】河南省开封市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太宗(皇太极)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后金-清1616-1911兴京【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成宗-多尔衮⑦世祖-福临圣祖-玄烨高宗-弘历东京【辽阳】辽宁省辽阳市盛京【奉天】辽宁省沈阳市顺天府北京市中华民国1912-1949南京江苏省南京市●孙中山●蒋介石北平北京市西京陕西省西安市行都⑥河南省洛阳市陪都重庆市

华夏5000年历史,最杰出的战略家谋略家是谁

毛泽东主席。他“唤起工农千百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翻了统治阶级,他以建立敌后根据地、坚持持久战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他以“保家卫国”的思想精神武装人民和志愿军粉碎了美国及其联合国军的围堵,他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线走出了一条全面建立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的道路,他以“三个世界”的划分团结了朋友、孤立了两个超级大国,让中国站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关于朱瞻基历史传奇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领袖,谁能帮忙做历史的年份和事件的数轴,数轴上面是中国史,下面是世界史,一直到1战的那个时间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