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好不好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韬光养晦是好词语还是坏词语
是好词。
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
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
“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
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个人职业发展中是韬光养晦好,还是锋芒毕露好?
我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好的,但是分在工作中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做这两个事情。其实我觉得你说的这两种情况是相辅相成的状态。他们是互相补充的,在一起的效果才能达到极致,如果你只拥有他们其中一种心态,那么我感觉那你离成功的距离也不会很近,做什么事情也都只是片面。不会让自己发挥出自己很好的效果的。
如果在一些事情上需要你锋芒毕露的时候,那你一定要把自己最有能力的一面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让大家知道你的能力,知道你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在这个时候遵循韬光养晦的心态。因为在你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比较好的机会可以展示自己,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平台,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事情上你就要表现出自己最强的优势,去战胜你的对手打败他们。当你要抓住机会的时候,你就要用到锋芒必露的这个心态。而不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还在做一些韬光养晦的事情。
我认为这两种情况出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当你有自己的足够的能力去抓住机会,那你可以锋芒毕露的心态展现在别人的面前。如果当一个机会出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可能不够。出现这样的机会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没有能力去挑战新的事物,也没有准备好心里准备去承受这样的事情给你带来的压力。
如今大学生是默默无闻韬光养晦好,还是锋芒毕露好
都不是,都谈不上什么道,两种方式都不具备价值观的正当性,行为方式的妥当性。如果韬光养晦,好多事没你的份,这是一个你争我夺的恶性竞争时代,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锋芒毕露,会惹得众叛亲离,这又是一个只有合作才能成事的时代,人堆里容不得浑身带刺的刺猬。韬光养晦太消极,不适合大多数人,除非你是大器晚成的天才,能韬养出一鸣惊人的成果,否则会逐渐地把自己弄成一堆稀泥,还有人格分裂的危险,很不值得。锋芒毕露太嚣张,人外有人,不会有你行别人都不行这种事,你可能长处多,但有人群的地方历来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时时处处霸占大舞台,让别人只能做你的观众和捧场者,自己应该知羞。这是两种极端人生态度决定的行为方式,都不足以安身立命,放在一起做个勾兑才好,至于各占多少,因人而异,要看你的禀赋,看你的环境,看你的现有位置和潜在影响力,还看你想让自己变成谁。
谈谈韬光养晦的好处和显山露水的弊端
韬光养晦最好的例子就是箕子的例子箕子有很强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得知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就必定是穷奢极侈的征兆看见宫廷内的侍者都和纣王一起花天酒地就知道必定是国家破败的征兆因此他并没有像比干那样苦谏纣王而是韬光养晦(就是藏拙不让自己的才智显露出来)装疯卖傻因此得以不象比干那样由于苦谏纣王而招来杀身只祸并得以保全性命继续替周王朝治理天下成为孔子口中的上古三圣之一这个就是韬光养晦的好处(这个也是老聃提出的不自见则智不自功则彰的道理相符)
关于箕子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一次箕子上朝参见纣王问纣王现在的时间是几点纣王喝酒喝的昏昏欲睡就搪塞箕子说(因为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所以纣王不能不回答箕子)我不知道几点了你问问别人吧于是箕子就问纣王的侍从和臣子侍从和臣子们由于和纣王一起酗酒因此也不知道时间是几点这时箕子又去问看守宫门的卫兵卫兵们由于和纣王一起观赏歌舞所以也都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悄悄的离开王宫回家开始装疯箕子的奴隶很不解就问箕子现在大王这样的奢华不理朝政您应该劝谏大王才对啊为什么要装疯呢箕子回答说大王已经荒废朝政了而他身边的人也都和大王一起沉迷酒色如果我现在劝戒大王必定由于比大王聪明而招来杀身之祸的难道你没有看到比干的下场吗
至于显山露水的弊端可以看看屈原发出的感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矣(翻译过来就是整个社会都是浑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醉生梦死只有我是冷静而清醒的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被放逐了啊)
这个就是显山露水的弊端了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读音为tāoguāngyǎnghuì。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出自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韬光晦迹
【解释】: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二、锋芒毕露
【解释】: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自】:现代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小不忍以乱大谋”是古训,该忍要忍,曾记何时,美国轰炸我驻外大使馆,我们忍了,日本出售钓鱼岛,我们也忍了。有一个成语叫韬光养晦,韬光,即收敛光芒,引申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意为隐退待时。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在我国国力不强,外部环境复杂时,我们需要修身养性,练好内功,静观变化。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这样。记得在朝鲜开始打仗,志愿军也假装败退,隐藏于朝鲜北部山区,抓住美军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冒然北进的心理,给了它突然一击,取得大胜。苏联解体,我国国内思想有动荡,外部环境与我们不利,我们需要蹈光养晦,有所作为。事过二十多年,我国国力大有提高,外部环境大有变化,我们的朋友多了,如果再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别人就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会认为他们再出格,我们也会忍。安倍搞扩军、一再拜鬼、在钓鱼岛升级,越、菲在南海嚣张,美国插手钓鱼岛、南海,都说明他们估计我们会忍耐、克制。
韬光养晦在一定的时期作为外交、军事的的方针、策略是对的,时代变了,中国强大了,也是公开的秘密,你有洲际导弹、核潜艇、航母、先进战机,外国也知道,我以为,现在应该展示自己的肌肉和强有力的胳臂,显示中国强大的国防,要硬起来,给那些嚣张者点颜色看看,尤其是东海、南海方面,捍卫自己的领土,有所作为,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之前,划航空识别区、公布领海图、修中兴机场、赴南沙架钻井平台、钓鱼岛和南沙正常巡航等,都说明我们的态度强硬了。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