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传说中的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史诗传说)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很多朋友对于昭君出塞传说中的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史诗传说)和昭君出塞是去哪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昭君出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有何影响和意义
和亲,是君王为了维护国家政权,而和敌人建立起的一种特殊关系。我们熟知的和亲案例,大多集中在汉朝。但其实这种行为,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左传》中就有记载:
“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与范氏和亲。”通过和亲这种策略,可以让敌对的两方,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从政治角度来看,和亲是一项十分有利国家集权的政策。而在无数的和亲案例中,传唱最为深远,艺术来看形象最为饱满的,还当属汉朝时期的昭君出塞。今天,我们就聊聊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和其背后的意义。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是建立在百年和亲的基础上昭君出塞的背景,是汉朝与匈奴百年的敌对关系,将要画上句号。实际上,汉朝与北方匈奴的战争,从汉高祖时期,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当时汉高祖想要斩杀韩王信,而韩王信投降了当时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最后汉高祖还是成功斩杀了韩王信,这段历史在《韩信卢绾列传》中曾有记载: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信亡走匈奴...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但其中略去了汉高祖被困匈奴的历史信息。
其实,在汉高祖斩杀韩王信之前,已经中了匈奴人的圈套,被困险境。最后还是以拿出大量的“赎金”,才换取了汉高祖等人的安全。最终汉高祖为了平衡冒顿单于的势力,便有了汉朝的第一次和亲。《史记》中记载:
“高祖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从之后的几百年里,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是依靠和亲来维持。
到了汉武帝中期,西汉王朝迎来了最强盛的时期。霍去病与卫青,先后抗击匈奴,接连获胜,致使匈奴人不敢来犯汉朝。从这一时期开始,才是汉朝与匈奴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开始。这种关系维持到汉元帝时期,已经是西汉王朝的末期。但论起实力,仍然可以盖过匈奴。尤其是当时的匈奴内部,出现了持续战争的现象,导致实力大减。《汉书》中记载了这一历史:
“(匈奴)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以郅支单于为主的匈奴势力,打败了呼韩邪单于,为谋求生存,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交好,并许诺永不来犯。不久后,在《匈奴传》中记载:
“36年,郅支被诛。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呼韩邪单于害怕汉朝会对自己下手,便主动向汉朝示好,并前后三次来朝,希望能够和汉朝,结为秦晋之好,这是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
二、昭君出塞的过程,得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共同满意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汉朝,便提出希望与汉朝和亲的想法,目的是为了让汉朝和匈奴,停止敌对的关系,来谋求共同和平发展。在《元帝纪》中记载: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耶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耶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阏氏,就是匈奴的妻子的意思,而其中的王樯,就是王昭君。
汉元帝之所以同意昭君出塞,并非是真的希望能够得到和平,而是当时的汉朝,只是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内部政权也是同样的动荡不安。因此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是有利于两国的发展,汉元帝便同意了这一决定。而在昭君出塞整件事的始末中,王昭君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呢?根据史论来看,王昭君是被汉元帝作为和亲公主,赐给的呼韩邪单于。但在《后汉书》中,却出现了不同的论述。《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人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人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积悲怨”这三个字,说明了王昭君出塞的真实原因。哪里有女子愿意远嫁匈奴呢?只是王昭君以宫女身份进入宫廷以来,多年没见到皇帝。以此心中积满郁闷,便自行请缨,希望出使匈奴。其本意,也许并非是为了两国和平,也许孤寂,才是她做出,如此行为的主要的原因。汉元帝有心和亲是真的,但是并未想到王昭君,具有绝世容颜,因而在和亲过程中,出现了另一段插曲。《后汉书》记载: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辣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所以,很明显在此之前,汉元帝是未曾见过王昭君的。所以当他看到王昭君“丰容靓饰”的时候,就已经心生悔意了。只是碍于汉朝的信誉,才不得不将王昭君送给匈奴,作为和亲公主。
而王昭君之所以,在宫内“数岁,不得见御”,还是因为一个叫做毛延寿的宫廷画师所赐。《汉书》记载:
“前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不减五万。唯王嫱不肯,遂不得召。”原来当时的汉朝,由于进宫的女子人数太多,不可能都被汉元帝选中。因此以宫廷画师的画像,作为依据。而毛延寿以画像要挟,宫女给他钱,而王昭君不肯,才始终埋没在宫廷之中。直到昭君出塞,汉元帝才发现了王昭君的美貌。虽然是一段遗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昭君出塞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汉王朝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共存,并得到了大力发展。
三、昭君出塞的意义昭君出塞后,大汉王朝和匈奴维持了足足60年,没有任何战争,并形成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从王昭君出塞开始,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博弈,就彻底拉下了帷幕。不仅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在文化传播山,昭君出塞也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昭君到了塞外(今内蒙古)地区,将汉族文化,比如纺织、耕种等技术,都传给了匈奴人民。由于文字存在不同,王昭君在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下,也将汉字文化与匈奴文化,实现了部分共融。
王昭君在塞外的几十年里,与汉朝也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汉元帝将王昭君的亲人,都封了大官。每年都会来到塞外,去看王昭君,除了吐露相思之外,也是汇报匈奴政权变化的时机。从汉元帝到汉成帝,再到后来的王莽篡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十分友好。北方边境甚至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景象,这与王昭君的努力,是分不开关系的。考古学家曾在几千年后的蒙古境内,发现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瓦片,这是王昭君深受匈奴人民喜爱,最好的证据。
总结:昭君出塞,的确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与繁荣。从民族大义上来看,王昭君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但在女人的角度来看,她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的。匈奴人特有的婚姻制度,叫做“收继婚制”,就是父亲死了,父亲的妻子要嫁给儿子,以此来排序。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在一起三年后,便病逝了。而王昭君就要面对,嫁给自己的儿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有悖伦理的行为,让王昭君深感困惑。
便给汉成帝发了书信,希望能够返回故土。《汉书匈奴传》中记载: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的情愿,就被汉成帝冷冰冰的三个字回绝了。王昭君以自己一生的幸福,最终换来汉朝与匈奴的几十年和平,历史会把她的功绩牢牢记住。王莽在位期间,《汉书》记载:
“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人侍。”虽然王昭君的尸骨,永远埋葬在了塞外,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还是魂归土里,也算是对这个可怜的女子,最后的补偿。
昭君出塞是去哪啊
昭君出塞最后到达的地点是现在的蒙古固阳县。公元前54年,北匈奴单于呼韩邪打败南迁到光禄塞,也就是今天的固阳县境内。呼韩邪到了光禄塞以后请求和西汉王朝结盟,三下长安向汉王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了以后主动请求皇帝让自己出塞和亲,皇帝随后同意了她的请求。
昭君出塞的故事150字
王昭君是湖北姊归人。为西汉时期汉元帝时期的宫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向汉延求亲,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出塞和亲。于是汉元帝给予王昭君公主的身份,将她嫁给呼韩邪单于。传说昭君出塞时思念故士,弹起了琵琶。引得大雁朝掉落下来了,由此昭君得了一个落雁的雅号。
王昭君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
?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明妃出塞典故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在汉宫不得志的王昭君,顶着大汉公主的名分嫁到匈奴,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由此开启了,她做为汉匈和平使者的光辉一生。可惜的是,她与呼韩邪单于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呼韩邪就去世了,此后她按照匈奴的习俗,改嫁呼韩邪的儿子们。汉成帝鸿嘉二年,年仅33岁的王昭君病逝于塞北。
昭君出塞建昭元年,14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中,充当宫女。此时在位的皇帝,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坊间传闻,汉元帝好色,后宫美女无数,根本来不及检阅,就让画师毛延寿呈送画像,以供皇帝挑选。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毛延寿,所以找遭到毛延寿的报复,刻意把她画丑了,始终没得到汉元帝的招幸。
其实这段历史不大可信,汉元帝并不是一位很好色的君王,后人为了突出王昭君的不幸,故意编造的。不过,事实上王昭君在汉宫那段日子,一直无缘得见天颜是真的。按照正常发展轨迹,王昭君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再服役一段时间,出宫嫁人。二是作为宫女老死宫中。
机遇出现在汉匈关系的改善。呼韩邪单于因为匈奴分裂,五位单于相互杀伐,他想投靠大汉寻求帮助,并几次亲临长安,以藩臣之礼拜见汉皇。
汉元帝在宠妃冯媛的建议下,决定恢复汉匈和平,并以宫女顶公主身份,出嫁匈奴。诏令下,让宫女们自愿报名。谁都知道匈奴大草原的苦寒,汉人很难适应,结果没人愿意去,除了王昭君。
与其在宫中碌碌无为,倒不如为汉匈和平做点贡献,王昭君的这个举动,使她名垂青史。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一位相当有见识的女子。
虽说公主是假的,但貌美如花是真的。呼韩邪单于大喜过望,汉元帝则有些失落,怎么还有这么漂亮的女人,竟成了身边的遗珠!
后世对汉元帝的不甘心,大肆渲染,竭尽所能发挥想象力。什么更换和亲名单,什么利诱昭君,什么强暴昭君,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编,其实都是扯淡,汉元帝绝不是混账皇帝,也许有点失落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汉匈和亲跟以往大不一样,汉武帝前期的所谓和亲,就是拿女人贿赂匈奴,是对强盗的媚颜屈膝。王昭君和亲,是大汉对匈奴的赐婚,对匈奴人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王昭君生得其时啊!
婚姻生活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非常宠爱,他册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王后,宁胡,意思就是保卫匈奴安宁和平。确实,王昭君充当了呼韩邪的保护神,她就像大汉对匈奴人的承诺,由她开启了汉匈百年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为了生下了一个幼子:伊屠智牙师。可惜的是,王昭君并没有沐浴爱情的阳光太长时间,不久,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时年约50岁。
呼韩邪单于临终前,指定他的次子雕陶莫皋即位(长子已经离世),并下令,以后的单于继承规则是“兄终弟及”。
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他将继承父亲所有的遗产,包括女人,当然也包括王昭君。
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王昭君,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嫁给父子两代人的习俗。于是,她向汉成帝求助,要求返回汉地。汉成帝给王昭君下了一道诏书:尊匈奴习俗!就这样,王昭君不得已嫁给了自己的“庶子”。
不过,王昭君因祸得福,复株累单于同样对她恩爱有加,王昭君替他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云”,二女儿没留下姓名。就是这个叫“云”的女儿,继承了母亲汉匈和平的使命,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历史评价极高。
复株累单于继承了父亲汉匈和平的遗志,在王昭君的帮助下,很有作为。可惜的是,他的命还不如父亲,三十多岁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弟弟且糜胥继任,是为搜谐单于。
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再次改嫁搜谐单于。这让王昭君闷闷不乐,有资料说,搜谐单于也不大宠爱王昭君,两人婚后不到两年,王昭君便郁郁而终,结束了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须卜居次云王昭君的长女“云”,史称须卜居次,居次相当于汉族的公主,须卜是她夫家的姓。须卜居次自幼深受母亲的熏陶,精通汉学,热衷于汉匈和平事业。她一生往返于汉匈之间,为两个民族的和平贡献了毕生精力。
汉平帝时期,须卜居次亲入长安,侍奉晚年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建立新朝后,须卜居次与王莽相处融洽,王莽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须卜居次的儿子。
地皇四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害,须卜居次和她的儿子,也在与绿林军的战斗中阵亡。
伊屠智牙师须卜居次死后,他的儿子伊屠智牙师的地位变得很微妙。此时,匈奴的单于是呼都尔师道皋单于,按呼韩邪单于临终遗愿,呼都尔师道皋即位后,应该将弟弟伊屠智牙师立为左贤王,作为王储继承人。
但随着须卜居次的死,呼都尔师道皋单于,为了讨好玄汉政权,也为了将单于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直接杀害了幼弟伊屠智牙师。
王昭君的另一个女儿当于居次,历史上名声不大,她有一个儿子,也曾经入长安侍奉王莽。
总之,王昭君和她儿女们,一生都在为汉匈和平做贡献。王昭君以汉人之身,忍辱负重,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汉匈和平事业,种下了友谊之花。
昭君出塞传说中的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史诗传说)和昭君出塞是去哪啊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