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明德的深层含义什么是明明德?

明明德的深层含义什么是明明德?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明明德的深层含义什么是明明德?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大学中的明明德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以德育人中德指什么内容
  2. 克明峻德什么意思
  3. 大学中的明明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4. 修身与明德的关系
  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明明德,至善该如何理解呢

以德育人中德指什么内容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们认为,天人合一的本质是“疾敬德”,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天子受命于天,然而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同时,先哲们根据对人的地位和本性的认识,认为对人的管理应实行“仁者爱人”的“仁政”,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庄子·天下》),思想家们的眼光更多地专注于伦理政治问题,形成了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与“忠孝廉耻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安人”;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追求“尽善尽美”,应“文质彬彬”。道德是通过“心”向里向内追求,以达到内在力量对人的充实和完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将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理学家认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理会此。”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林则徐有十条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做官无益。”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主张教育就是要追求真理,教育学生学做真人。

很多谚语、俗话、顺口溜也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看海听涛增度量,寻梅赏竹长精神。”“清正公慎勤为官,温良恭俭让处世。”“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并践行。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德育是核心,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查找。自我修养缺乏自觉性,既缺少传统文化的固本培元,又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受当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人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想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独生子女而过于溺爱,有的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无法尽责;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多,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与外面世界的反差,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教育缺乏客观性,习惯于假、大、空的社会宣传教育难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克明峻德什么意思

克明峻德:即人要能彰明本身的大德。典故最早见于《书经·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克明峻德”与《大学》开篇之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的“明明德”,虽语境不同,却是一脉相承,阐明学习的目的首要的是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彰显美德,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

大学中的明明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高尚的品德得以传扬和彰显。儒家论的是德,以礼治理天下,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世界。所以大学的开篇便要让人向往美好的品德,让大家都学习美德,这是大学这本书的目的之所在。

明德就是要明圣贤之德,何为圣贤?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蜆,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历来圣贤屈指可数,所以大学不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让我们去向圣贤学习,去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讲的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的东西。可是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百家讲坛上某个专家的一句“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之后,这句话就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小人只要在为非作歹之后,说句“我是真小人,不像某些人表里不

虚伪”,然后就将做坏事推到了光明磊落的耀眼处。好想他自己做了一件伟大崇高且神圣的事情。就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正确的时候,还偏偏去做的真小人倒成了当代人膜拜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正是非明德的表现,一个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楚的人值得现在大家的崇拜么?这就成了明恶德,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德行么?再来说这伪君子,何为伪君子?就是那些知道是非功过的人,但是心里却闪过一些阴暗念头的人。

人皆有七情六欲,有恶念很正常,如果没有恶念,那也不需要圣人明明德了,因为那已经超脱了人的范畴。清朝的曾国藩,被誉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他每天通过日记不断的反思自己,去批判自己,连一些不容于世的思想都记录下来批判,就这样下来,最后的曾国藩几乎成为了一个完人,但是他却失去了做人的感觉。很多研究他的学者都说,曾国藩最终成为了一块石头,因为他强烈压制住了七情六欲。这种人我想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完人,因为孔子自己也有欲望。

人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掉自身的缺点,伪君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就连那孔子不也是和南子有说不清

的时候么?难道这孔子便是伪君

子了?所以说,这明明德便是让人知道真正的高尚的品德,去学习他,改掉自己的恶德,不断的使自己变得新生。

修身与明德的关系

明德修身;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明明德,至善该如何理解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至善: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的地步。

希望能对题主和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参考。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欢迎添加关注。谢谢。

关于明明德的深层含义什么是明明德?,大学中的明明德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