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为什么赵国不自称嬴姓?赵国为何改用姓姓氏

为什么赵国不自称嬴姓?赵国为何改用姓姓氏

大家好,为什么赵国不自称嬴姓?赵国为何改用姓姓氏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秦国赢氏和赵国赵氏是否同一个祖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赵国不自称嬴姓?赵国为何改用姓姓氏和秦国赢氏和赵国赵氏是否同一个祖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赵国灭亡,那些贵族,秦始皇给他们好待遇吗毕竟他们同姓赵
  2. 三家分晋是如何造成的赵朔被灭族,赵武是赵国创始人吗
  3. 在古代“赵”姓氏是怎么来的
  4. 秦国赢氏和赵国赵氏是否同一个祖先
  5. 赵国历史完整版

赵国灭亡,那些贵族,秦始皇给他们好待遇吗毕竟他们同姓赵

是赢姓赵氏,可不是姓赵。秦国赵国虽然同根同源,可是从他们分枝,也就是从“恶来”那儿算起,至秦王赢政灭赵,已经经历了八百年。人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都过了八百年了,隔了多少代人,还亲吗?

别忘了晋献公灭虞国,灭虢国时,那可都是姫姓同宗,之间只有一百多年,也就是上十代人。更亲的是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直接小宗灭大宗,那血缘关系还多近!

战国时期,就是两个字:战,杀。杀完敌国,杀自己,杀了外姓,杀同宗,有时连自己儿子、老子也不放过。晋国是这样,齐国,楚国也是如这样,楚国有多少弑君上位的!春秋战国乱悠悠!

所以,别再说什么赵国与秦国同根同源,赵国已经被秦打灭了,秦建立大一统王朝,也不存在有什么赵国,齐楚魏韩燕什么的,他们都是秦国的子民,一视同仁。还有秦始皇废分封,连自己赢姓子孙都不分封,还谈什么照顾赵国贵族。

现在再说说秦赵分枝的时候,就是周武王伐纣灭殷之时,周王朝国祚八百年,秦赵的血缘关系就从那里分枝。

秦之先与赵之先共祖,出自颛顼帝,颛顼苗裔孙女脩,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他姚姓女子为妻,让他驯养鸟兽,是为伯翳,赐姓赢氏。

赢姓后世子孙多显,遂为诸侯,传至中潏,在西垂,保西戎。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走,恶来有力,同事商纣王,周武王灭商纣之时,恶来一并被杀。

蜚廉有二子:一曰恶来,就是秦赢这一枝;另一个季胜,就是赵氏这一枝。

先说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事周孝王,是为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事周穆王,善御深得周穆王宠。周穆王带着他驯养的宝马西巡守,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行千里,归国平叛。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以此为赵氏。

再来说恶来这一枝: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恶来事商纣王被周武王所杀,他这一枝当时肯定沉寂,造父得赵城后,他们依附住赵城,姓赵氏。

至非子时,住犬丘,善养马及各类兽畜,犬丘人告知周孝王,周孝王召之,非子把马养的又多又好,繁衍很多,周孝王很满意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性赢,今其后世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号秦赢。

秦从此有了自己的封地,不必再依附赵氏,而且续的是赢姓香火。至秦仲时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封为大夫,大骆犬丘之地归其所有,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时,勤王护驾有功,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封宋襄公为诸侯,秦自此立国。

再说造父传至叔带时,周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无道,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就是说的他们家,后来三家分晋,才有了赵国。

所以赵氏先显贵,但秦赢先立国。

三家分晋是如何造成的赵朔被灭族,赵武是赵国创始人吗

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空壳,一个徒有外表内部内忧外患的庞大国家,国家主权实际是被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合称“六卿”所控制的。我们先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左传》记载: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了重耳流亡归来,确立六卿制,与国君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贵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晋文公之后的几十年,虽然前期由跟随重耳流亡的海归派占据了大部分六卿位置(狐家,赵家,先家,胥家),但很多本土卿大夫也有机会在六卿中占据一席之地(栾家,韩家,郤家,士家,荀家)。

在最初六卿制度不是世袭制,而是唯才适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利用,让晋国在晋文公时代牢牢压制楚国成为春秋的超级大国。中军帅先轸死后,晋襄公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没有按顺序让中军佐递补,而是让他的儿子先且居担任中军帅。赵国家族势力强大,赵盾死后,依靠家族力量他的孩子赵朔依旧进入六卿。所以渐渐的,六卿制的家族变成了世袭制。这种情况发生后,每个家族都想在晋国成为权势最大的家族,主导晋国的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得知后,派密使张孟谈去见韩子、魏子,劝说他们:“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韩魏两家族主公联想到智伯平时的为人,被张孟谈说动了,和赵家结成盟友。于是赵、韩、魏三个家族一起灭掉了智氏家族,三家瓜分其地。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而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所以在法统与政权合法性上说赵国正式的创建者是赵烈侯赵籍。

在古代“赵”姓氏是怎么来的

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

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

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

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

源于冒姓。

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

秦国赢氏和赵国赵氏是否同一个祖先

秦国赢氏和赵国赵氏是同一个祖先。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

而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赵国历史完整版

1、赵国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都城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中牟(今鹤壁),又迁至邯郸。

2、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3、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4、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

5、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6、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关于为什么赵国不自称嬴姓?赵国为何改用姓姓氏和秦国赢氏和赵国赵氏是否同一个祖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