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我国最早的医书精华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黄帝内经我国最早的医书精华的一些知识点,和《黄帝内经》最早成书于什么时期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黄帝内经》主要的理论有哪些普通人怎么阅读,怎么吸取
《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就是“天人一体”,“人与天地相参”。余者,气、阴阳、经络等等,其实都是对之前已有理论的统合。《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由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分别为藏象、诊法、疾病、论治、养生,另外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以及对医德的论述。
《黄帝内经》现分为两本书,一是《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二是《灵枢经》,简称《灵枢》。《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素”字,可作根本解释;“问”就是黄帝问岐伯的意思。《灵枢经》中的“灵枢”二字,明代名医张景岳有这样的解释:“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人身属于阳的精气叫神,属于阴的精气叫灵,是说这本书论述了“神”与“灵”的关键扼要的内容。
据《隋书.艺文志》记载,除了有《黄帝内经》外,还有一本《黄帝外经》。这两本书是姊妹篇。
简单说,《内经》把人放在宇宙自然中来考察,认为虽然万物之中人最贵,但人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提出“生气通天”的论语,即人体的生命活动(生气),与自然界(天)密切相关,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较之割裂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的医学观念更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也就是说,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所以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别的。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的基础。
《内经》受先秦“气一元论”的影响,认为“精气”是构成物质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
《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又说:“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据此,《内经》树立了以整体功能失调作为判断核心的疾病观。
另外,《内经》是记载针灸经络理论的最早经典,其中所记载的针灸内容反映的应是战国至西汉针灸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水平。《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之上的,如《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皆有大数。”
从学术角度来说,《内经》从功能、整体、变化三个角度来阐释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集中医思维之大成,为中医流派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以及临床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轩辕黄帝写下第一部医学著作
——《黄帝祝由科》
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後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後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後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黄帝(华夏部落首领)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为什么黄帝内经不算是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黄帝内经》不能算作是“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这应该已成定论。
第一,《黄帝内经》,尽管书名有“黄帝”二字,但其成书时间,后世基本有三说——一曰战国;一曰秦汉间;一曰汉初期至中期。
近来更主流的观点,认为《黄帝内经》纂成于汉武帝之后,可能性最大,因为,其中的很多观点,有明显的武帝以后的汉儒学说成分。就是说,《黄帝内经》当成书于汉中期之后。
第二,《黄帝内经》,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医学著作。但其更注重的,是医学理论的构建,而非更多着眼于一疾一方。
第三,《黄帝内经》中,虽有一些方剂,如《十三方》,但实际上仅有“十一方”。而且,魏晋之后,特别是唐宋明,众多医家为《内经》作注,不仅《内经》的名称几经变化,版本也多有亡佚。因此,对于《十三方》是否属于《内经》“原创”,亦存争议。
第四,最关键的,是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竹简,其中有多种医书,这些医书中有不少医方。这些医书,均早于《黄帝内经》。
根据以上几点,确实可以说,《黄帝内经》不能算作“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多说几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竹简医书。
1972-1974年,在现湖南长沙市东郊,发掘了三座汉墓。这个地点,曾传说是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的墓地,因此被称为“马王堆”。
2号墓的墓主,是汉时长沙国相、第一代驮侯利仓之墓,他死于汉惠帝二年,即前195年。3号墓的墓主,当为利仓之子,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前168年。1号墓的墓主,因为利仓之妻,葬于文帝十二年之后数年至十几年之间。
司马迁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里,说了一段话,译成白话文是:“太史公阅读有关列侯分封的皇室档案,当读到长沙王的时候,便感慨万分:真是事出有因呀!当初,长沙王被封为诸侯王著录在(高祖)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诚受到称赞。高祖平定天下,不是皇室同姓宗亲而受封为诸侯王的功臣只有八人。高祖驾崩,孝惠帝即位时,只剩下长沙王能够保全自己的封国了,而且接连传承五世,最后因为没有后嗣继承才结束。他自始至终没犯过什么错,作为国家的藩守尽心尽职”。
这个长沙王,是刘邦的开国功臣吴芮,楚地豪杰,曾为秦吏,追随过项羽,后改投刘邦。
驮侯利仓,是吴芮的国相,是一个比较小的侯爵。
吴芮初封长沙王,封户只有七百,在诸侯中,算是户数少的。随着时局的逐渐安定,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百姓的户数人口增加不少。
但不管怎样,从马王堆的三座汉墓来看,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令人咂舌——一是可知汉初经济恢复极快;二是利仓自己和家人下葬规格之高,随葬品之丰富,可见极受长沙王倚重。
最重要的,是利仓自己和家人的墓葬,十分具有“文化气息”,随葬了大量帛书竹简,还有乐器、帛画、地图、相马经、筑城图、天文气象占书等等,各种随葬品上,大多有隶书“侯家”字样。
帛书中,有《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图》等。《五十二病方》原无书名,出土后,学者根据文中“此五十二病方”字样命名,虽为五十二病方,实则涉及治疗百余种疾病。
经考证,这些帛书,抄写年代当大多在秦,最晚不晚于公元前170年。
据此,《五十二病方》及同时出土的其他医方帛书,应该是目前为止被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医学方剂著作。
看《黄帝内经》要看哪些古典文学方面的书求指点
黄帝内经内涵极其丰富,是道,真通了也就通晓了自然之奥,天地人的关系。像扁鹊这么伟大的医者也只能通晓十之二三。研究黄帝内经还是需要资质悟性的,悟性高肯定进境高,悟性普通,自己也就读不进去了,里面有大量的哲学观方法论,专业术语,不像读小说似的,如果你没机缘没悟性,自己读着读着就受不了了,会觉得空洞乏味,所以你去看就好了,适合你自然适合,不适合也就是不适合了。
《黄帝内经》最早成书于什么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关于本次黄帝内经我国最早的医书精华和《黄帝内经》最早成书于什么时期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