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军为什么只屠南京不屠东北 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日军为什么只屠南京不屠东北 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大家好,日军为什么只屠南京不屠东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日军为什么只屠南京不屠东北和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二战日军惯用的偷袭战术跟谁学的
  2. 为什么有人说日本不承认侵华,承认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3. 明末明朝为什么不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
  4. 二战时,为何日本陆军的编制与其他国家不同
  5. 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二战日军惯用的偷袭战术跟谁学的

跟孙子学的!请别误会,慕什塔戈无意辱骂倭国人,这里的“孙子”不是辈份称谓,而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尊称。孙子因著有兵法十三章,被后世公认为“东方兵圣”。

孙武子在他的兵书中,专门利用两个章节阐述了偷袭战术的思想内涵。比如,他在《计篇》中提出“兵行诡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观点;在《势篇》中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上述观点,都诠释了偷袭战术的精髓。

虽然孙武是偷袭战术思想的首创者,可是,真正把它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人。因为偷袭战术并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历来为儒家礼教所不齿。中国古代两军交锋,讲究先摆出“堂堂之阵”,尔后才能“先礼后兵”;反之,如果采取偷袭手段,便会被认为胜之不武,己方军事行动的正义性也会遭到质疑。

即便是在孙武亲自指挥的柏举之战中,面对实力强大的楚国,偷袭战术也没有成为战场取胜的关键招法。为了扭转吴楚之间的强弱对比,孙武采取分兵多路、连续袭扰的战法,不断分散和削弱楚军实力,最终凭借由弱转强的兵力优势战胜了楚军。

不同于中国,日本独特的岛国地貌和长期并存的部族纷争,为偷袭战术提供了滋生土壤。日本国内地形割裂,幅员狭小,既无法囤集较多兵力,也无法展开大规模作战,部族之间的战争往往可以通过一次偷袭的得手,而达到一击制胜。

虽然早在日本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300年),偷袭战术就已经成为部族之间普遍采用的作战方法。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当时的偷袭还仅仅是武装冲突中的一种手段,并没有上升到战术层次。

直到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随着《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日本国内部族之间频繁爆发的偷袭行动从思想和理论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才逐步演变为日本特有的偷袭战术。

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战例,是日本首次海外用兵的白村江之战。此役发生于《孙子兵法》传入日本之前的663年,当时唐朝军队联合朝鲜半岛新罗王朝的部分兵力,对百济实施讨伐。日本为了扶持百济独立,派出海军与唐军抗衡。本意是解围作战的日本海军,在未经隐蔽伪装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其舰队遭到唐(朝)新(罗)联军的包抄截击,当场损失战船400余艘。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传入日本之前,该国军队并未掌握偷袭战术。

▲吉备真备画像

日本对偷袭战术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近代日军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制胜法宝,这一过程肇始于《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公元734年,在长安留学17年的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系列中国兵书带回日本,遂被列入日本皇室秘藏。

此后,以武田信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为代表的历代军事家,都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通过实战,对其中“出其不意”“兵不厌诈”“奇正相生”等思想,进行反复演练和运用,从而使日军偷袭战术日臻完善。

比如,发生于1560年的桶狭间之战,标志着日军偷袭战术思想的基本成熟。此役,尾张国首领织田信长率领一支兵力仅有四千人的军队,利用暴雨天气形成的隐蔽效果,对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实施偷袭,将敌军两万余人大部歼灭。

如果说桶狭间之战仅仅是日军偷袭战术的一次预演,那么进入近代以后,从甲午海战到日俄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二战爆发以后,日军的偷袭战术不断进行花样翻新,几乎全面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偷袭方面的所有战术思想。

尤其是二战时期,为了妄想打赢这场“以小搏大”的战争,日军大到战略筹划指导,小到大小战役的组织,几乎达到“无进攻,不偷袭”的程度。其中,1941年爆发的珍珠港事件,日军综合运用外交欺骗、舆论麻痹、声东击西、利用假日等各种手段,堪称偷袭战术登峰造极的典范。

尽管二战时期日军的偷袭行动屡屡得手,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面前,即使孙子复生,也拯救不了日军注定失败的命运。

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

为什么有人说日本不承认侵华,承认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关于日本许多政治家不愿承认侵略历史可以从历史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先讲历史。日本在江户时期看到荷兰占领台湾,葡萄牙占领澳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占领香港,东三省被俄罗斯占领。中国的软弱展现的一览无遗。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半岛,越南,缅甸也分别被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占领。日本看到殖民者瓜分亚洲和中国。之后,美国海盗船十来个人侵入日本,让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让日本人觉醒,出现了明治维新,发奋图强,并摆脱了不平等条约,在大连打败了俄罗斯,之后又在台湾赶走了荷兰。这一切是日本人的自豪历史。而后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要赶走欧洲殖民者。对这个共荣圈我们认为是错的,但许多日本人不这么认为。许多日本人至今这是他们立足世界开始。许多人至今还认为他们是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打击殖民者解放亚洲的意愿是好的。这也就是日本许多政治家不愿承认这段历史的历史原因,承认等于自虐。政治原因是拉选票的需要这就不多说了。

明末明朝为什么不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

辽东早在天启二年就沦陷了,仅有为数不多的东江军在沿海打游击。后来明军实际上守的是辽西走廊,不是辽东。

关于要不要守辽西走廊,明朝内部其实是有争论的。并非没想过放弃。

因为广宁之战后,努尔哈赤要花时间巩固新占领的辽东地区,他没精力打山海关。他只是把明军主动弃守的辽西洗劫一空后,就主动退回了沈阳。所以辽西走廊当时是空设无防,明朝内部对于是否收复这块空地进行了一番争论。

以王在晋为代表的官员主张收缩防线,放弃辽西走廊。他的理由很简单,努尔哈赤一直窥视辽西,现在去建城,风险太大了。因而他认为最稳妥的办法,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另建一座新城,巩固山海关。然后只守山海关一点即可。

一些主和派官员的主张与他类似,主张放弃辽守关。不过他与主和派的观点也不同。他是主战的,守山海关只是权宜之计,未来仍然会出关收复失地。但主和派不这么想,这帮人主张议和,关外沦陷区直接就不要了。

以孙承宗、袁崇焕为代表的官员主张收复辽西走廊,重建辽西走廊上的一系列堡垒,加强纵深防御,把防线推得越远越好。以碉堡战的方式与后金军周旋。

主战派官员的主张与他们类似,不过二者也有区别。孙承宗主张先守后战,而主战派则是主张主动出击。不仅辽西走廊和辽东要收复,大明还要灭了后金。

这四派方案如果按实现计划的难度划分,可以这样归纳:

简单,省钱,但遭骂;

最简单,且最省钱,但最遭骂;

有难度,且需要较大开支,但不遭骂;

非常有难度,且花钱最多,但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走极端当然是不行的。所以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方案直接就淘汰了。最后的讨论就只在第一条方案,即守山海关;和第三条方案,即守辽西走廊之间进行。

关于这两个方案孰优孰劣,不讨论。这里只解释孙承宗的主张为什么能胜出。

道理很简单。

首先,收复辽西走廊虽然不如主动出击给人的感觉爽,但毕竟也是收复失地。王在晋就算把大天说破,仅凭放弃领土这一条,他在孙承宗面前就理亏了。

第二,辽西走廊是空的,努尔哈赤短期内不会染指这一地区。这种赤裸裸的诱惑,正常人都无法抵挡。

第三,防线推得越远,大家心理上感觉就越安全。而王在晋只守山海关的方案,给不了大伙这种感觉。

基于这三点。守卫辽西走廊因为更符合朝野各方的利益,所以孙承宗的方案最终胜出。

不过虽说这个方案得到了普遍支持,但后来真的要拿钱砸,经营辽西走廊后,明朝上下却是一片争议之声。

比如天启四年,关宁锦防线初见规模,明朝的东北防线整体向北推移了四百余里。然而就在这时候,兵部和工部官员却屡次上奏弹劾,说孙承宗手握重兵,且花钱太多。希望明熹宗下旨,控制关宁军规模,控制开支。

之后,孙承宗与魏忠贤矛盾激化。在魏忠贤的运作下,孙承宗下台,回老家养老。关宁防线的重担就落到了袁崇焕这个晚辈身上。

而袁接手不久后,朝内反对坚守辽西走廊的呼声更大了。在这个大背景下,魏忠贤派一个叫高第的人来监军。这货一上任,直接就把锦州到右屯的据点全部废弃,把十几万守军全部撤入关内。他本打算是连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也废弃的,只是袁坚决反对,说自己要死就死在这里,决不离开宁远一步!高拿袁没办法,宁远才没被废弃。

所以说,明朝内部对弃守辽西走廊,不是没有争议。真实情况是,争议很大。早在天启五年就几乎要被弃守了。只不过后来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吃了大亏,这才改变了朝野对关宁锦防线的看法。

宁远之战不久后,努尔哈赤病死。

转过年,皇太极又来了。这一战被称为“宁锦之战”。后金军猛攻宁远、锦州半个月,最终又是无功而返。

有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关宁锦防线可以说是再无争议。大部分人都闭了嘴,不再对修这个防线是否值当而议伦纷纷。于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开始砸进了辽西走廊。辽饷开支几乎成为明朝财政的无底洞。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讽刺。

当年关宁锦防线有用时,大家伙都觉得它没什么用,拆了修,修了拆,来回瞎折腾。等大把大把的银子砸进去后,这条防线的意义却大打折扣了。

因为自崇祯继位开始,后金方面就打通了绕开关宁锦防线进入关内的新通道。

▼崇祯元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左翼。后金军自此可以绕开辽西走廊进入关内。

崇祯元年,皇太极西征察哈尔,漠南蒙古大汗林丹汗西迁,宣府关外的蒙古部落悉数归顺后金。由东北到察哈尔的通道,就此被皇太极打通了。

崇祯二年,皇太极借道蒙古,从长城喜烽口杀入关内。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阿巴泰等人,后来又先后四次绕开关宁锦防线,进入关内袭扰。

因此可以说,自崇祯二年始,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不过尽管如此,对于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关宁锦防线,明朝却放不下了。

原因嘛,很简单。

一方面,明朝砸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砸进去了。说放弃就放弃,此前砸进去的银子岂不是都打水漂了?这个锅谁敢背?

另一方面。辽西驻军在崇祯时期实际上已经都军阀化了。比如松锦大战后的吴三桂,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军阀。朝廷如果裁撤关外据点,这些人无处安置。善后工作如果处理的不好,是会引发兵变的。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判明降清,就是现实案例。

再就是,辽西的据点只要还在,大伙心理上总会觉得更安全些。这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

可以说,当时的崇祯是骑虎难下。想放弃辽西走廊,但又不敢放弃。想议和,但群臣又不准他提议和。

总的来讲。对于是否弃守辽西走廊,明朝内部早期一直有争议。孙承宗的方案因为符合各方利益,所以胜出。后来又有宁远、宁锦两次大捷,这才使得争议不再。明朝坚定了坚守关宁锦防线的信念,往里面大把砸钱。

而崇祯二年后,辽西方向的纵深防御虽然意义不大了,但由于此前军费投入巨大,明朝没人敢挥泪割肉,关宁锦防线的关外部分也就一直坚持到松锦大战惨败之后才被废弃。

二战时,为何日本陆军的编制与其他国家不同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仅是日本陆军,整个日军的编制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不是名称上的不同,其中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以师团这个名称为例,加以解释。

话说在日军的编制里,师团是他们的最基本的战略单位。

所以师团的数目,其实就是日军兵力多少的一个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陆军的编制扩军或者是裁军,都是以师团为单位进行增减的。

那么日军的这一套编制是哪里来的呢?

早在1888年之前,日军使用的是镇台建制,1888年以后就变成了师团建制。

师团建制的这一套东西都是学自欧美的,然后日本人一琢磨加以改变之后,出现的这么一套东西。

那么从表面上看,师团这一种建制,和国际通行的军事编制师这一个单位师是对等的。

但要是仔细观察一下日军师团兵力的配备情况,就会惊奇地发现根本就不是所有人可以理解的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时德国的一个师大约就一万人左右,美国的一个师也差不多,一万左右。

而日本师团一级的作战单位,它从成立之处,兵力配属就没有一个定数,而且在不同年份的时候,这种兵力配属还都不一样。

比如在1888年到1893年的时候,日军一个师团在平时有一万来人,看着很正常和其他国家是一样的,但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一个师团的人数就会暴增到一万八千五百人。

那么1894年到1904年的时候,日军一个师团的人数,在平时又变成了一万两千人,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就扩增到一万七千两百人。

1905年到1915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四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两万人。

1925年到1931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三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万八千人。

1932年到1937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五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两万人左右。

在同一个年份,平时和战时的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这还不算,日军的师团还被划分出了三六九等的等级,比如说在1940年的时候,日本有四联队师团,一个师团是两万五千二百人。同样是四联队师团,但要是变成后备四联队师团,人数就变成了两万一千八百人。

三联队师团,一般情况下是一万八千人,如果是一个丙种师团,不好意思就变成了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人。

这也是为什么别的国家军队,翻译的时候会直接翻译成师,而日本的军队不是翻译而只能是直译成师团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军编制之所以叫师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军在师团设立之初,就有一条硬性规定,要求师团是一个各个兵种联合起来的战略作战单位。

在一个师团内,不仅要有步兵,还要有骑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甚至是野战医院和兵器勤务队都有,杂七杂八得非常的齐全,可以说兵种的合成度相当高,具备进行独立作战的能力。

说实话合成部队这个概念,还是二战结束之后才有的,所以日军的这种编制很超前,当时的欧美军队的编制还真就没法比。

当然了,日军之所以能弄出这么一套东西,完全是因为日本的资源少,钱不够多造成的。

日军将师团,作为一个军,甚至是兵团的模板来使用的,用最小的代价办最多的事。

接下来,看看日军在作战时的具体编制。

以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为例。

日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分队,对标一般军队编制的班。

日军的每一个分队有十三个人,这里边包括一名分队长,四个机枪手,以及八个步兵。

装备如下,一挺轻机枪,四个人操作,包括一名组长,一名射手,两个携带弹药的副射手,作为自卫武器,四个人一人一把毛病多多南部十四手枪。(注:有的时候,四个人除机枪手之外,其余三人也会携带一把三八大盖)

其余八个步兵就不用说了,一人一把三八大盖就算交代了。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加强班,这种编制通常会多一个掷弹筒组(两个人),配备五十毫米掷弹筒一个。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日军的分队可要比一般的班要多至少一个人,不要小看这一个人,往上堆积起来,同等的编制就要比其他国家的编制多出不少人来。

小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对等排。

这个小队有三个小分队组成,外带一个八个人组成的掷弹筒小分队,再加一个七人小队部,合共五十四个人。

当然了,要是遇到加强小队,就是下辖的三个小分队中每一个分队塞入一个两人的掷弹筒组,这个时候小队的人数就变成了六十二个人。

不过小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在抗战中有了些许的变化。

当时八路军进入到敌后开始抗战,以游击战为主,打得了就打,打不动就撤,找机会再揍日军。

那么面对这种弹性十足的战法,日军也撑不住了,小队的人数明显太多,不够灵活,最终日军又调制出了一种特殊的小队,专门针对八路军的游击战。

这种小队,人数少,一共有五十个人,但有六个分队,每个分队只有八个人,其中的三个分队才配备机枪。

小队再往上走就是中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对标连。

从这个级别中,就能看出日本的中队要比同级别的连要多出不少人了。

首先是三个小队的人员,还有一个十九个人组成的中队部。

在这十九个人中,有了特殊的兵种,比如卫生员,通讯员,司号员,核心是中队长和三个军士,一共有一百八十一个人。

这个编制,如果要加强的话,就不会塞什么掷弹筒了,而是重机枪,有必要的话会塞入一到两门的迫击炮来使用了。

中队之上就是大队了。

而大队这个编制对应的应该是营,但日军的这个大队要说人数的话,已经远远大于一个营的规模,已经快达到了一个团的规模了,足足一千一百人。

大队不仅会配备四个步兵中队,还要有一个机枪中队,而这个机枪中队会装备十二挺重机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炮小队,装备两门九二步兵炮。

这种级别的装备,在和当时的我们作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极其奢华了,过去我们的炮哪里能装备到营级,就算是团级都少有。

再往上就是联队了,这算是日军在作战时候的一个最大的作战单位,在各种战争资料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联队这个级别的编制了。

联队对标的是团,日军拿联队也当团使唤,但日军的这一个所谓的团级单位——联队,可有着三千八百人,比一般的团要大两倍还多。

所以联队中光一个指挥部就有五十四个人。电视剧《亮剑》一开头李云龙用迫击炮打的坂田联队,就是这么个指挥部,一炮连锅都给日军端了,老李捞到一个大佐,两个中佐,外加一个少佐,这买卖做的赚翻了。

三个步兵大队,加一个运输队,一个炮兵中队,就是一个联队的内容了。

在往上就是旅团了。

根据编制来看,旅团的级别在联队之上,但规模不一定就比联队大了,所以这个编制就比较特殊,它是根据战争的需求,来进行搭配的。

最少有三千人,比一个联队都少,最大有八千人,和两个联队的规模不相上下。

那么日军的师团又有一些变化,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目的是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比较初期的日军确实厉害,但越往后打,不仅老兵损失严重,基层的军官也被打死不少,而后期补充兵员已经大不如从前。

最简单地说,初期和日军拼刺刀,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攻击一个日军都困难,但到了后期两排刺刀对冲过去,还能够站在在战场上的是我们了。

好了,接着说日军师团。

话说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军只有十七个师团,师团长都是由陆军中将来担任,而且都必须是日本的天皇亲自任命的。

所以在当时,这些师团都是隶属于日本天皇的,冲这一点就能感觉出师团长的级别比陆军次长和参谋次长还大。

那么师团有多少人呢?

以第一师团为例,在1936年的时候,定下来的人员有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六人。

这个数目看起来不是很多,和普通的一个师也差不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第一师团最巅峰的时候,一个师团就有三万多人,这个时间是1941年。

那么到了1944年的时候,这个第一师团就被拆分成了两部分,拆出的一部分是一万三千人顶着第一师团的编制,去了菲律宾作战,去的时候,什么自动炮,装甲车都没有带,而炮兵就去了一半。

就这一万三千人,被打得就剩下八百人,灰溜溜地活了下来。

而另一部分大概有两万人,作为日本要一亿玉碎的资本留在了本土,编制也被改成了第二百零一师团。

其实这个第一师团还有一小撮被分出去了,当时第一师团要从关东军的编制中剥离出来调回日本,一小撮就留在了满洲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合并了,筹出一个第一百二十三师团,结果这一部分在1945年的时候,被苏联红军给一口吃掉了。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日本的师团其实是在不断地变动的,说不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当然了,变动归变动,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个标准,日军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队部队进行调配的。

比如日本的家中挽马师团,标准是两万五千三百七十五人,马匹是八千一百九十七匹,光一个司令部就有三百三十人。

下辖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卫生队(别看是队规模不小一千一百人),一个兵器勤务队,一个通信队。

除此之外还有四个野战医院,每个野战医院二百多人。

甲种驮马师团,共计两万八千四百九十三人,马匹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匹。

甲种驮马师团比甲种挽马师团多的人,多在哪里了?

甲种驮马师团是一个山炮联队,而甲种挽马师团是一个野炮联队,山炮要比野炮多近一千人。

驮马师团的辎重兵要比甲种挽马师团多一千多人,四个野战医院也多出一些人。

乙种挽马师团两万一千八百九十二人,马匹是五千八百七十九匹。

有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大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支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师团卫生队,一个兵器勤务队,一个师团通信队外加四个野战医院。

少的人数,其实就是炮兵,卫生队和野战医院的人数减少,其他的变化不大。

乙种驮马师团,有两万六千八百四十八人,马匹是九千六百五十六匹。

以上都是两旅团四联队组成的师团。

日本人还打造了一批三联队师团,人数比上边的要少很多。

接着说说,比师团还要大的编制。

师团以上就是军了,而日本的军和传统意义上的军是不一样的。

日军军一级的编制,仅仅针对本土以外的占领区来说的,比如关东军,支那驻屯军(天津军),朝鲜军等等。

一说军,感觉就应该比师团大,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比师团要小很多的。

比如日军组建的中国组屯军,听起来是一个军,其实在1936年的时候,就算是给它来了一个加强,也仅仅达到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

总之军在日军的概念中,是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或者以占领地命名的一个作战单位。

那么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军设立了二十二个军,到了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四十八个。

在军的上面,就是方面军,这是在1937年以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而设置的。

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日军的方面军高达十七个。

在方面军之上就是总军了,这编制是日军最大的一个军事单位了,当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总军有六个。

“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航空总军”

这六个总军中,关东军是最特殊的一个,它是从师团不断升级升上来的,在1931年的时候,只有一个师团;到了1938年的时候就变成了八个师团;1939年的时候就拥有了两个军司令部,正式成为方面军;1942年发展成为两个方面军,就成为了一个总军。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清朝后期,为什么八旗兵不能打仗了

客观来说,八旗兵在清朝建立前期,战斗力还是相当强悍的。除了入关之后统一全国外,稳定边疆,经略安抚周边,拱卫京师等功能,还驻防各地,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部队。嘉庆之后,八旗子弟基本已经成为纨绔子弟。其实,雍正年间趋势就比较明显了。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全国局势已经安定和平,战事比较少了,八旗军有经济特权,腐坏堕落相当严重。

满蒙汉八旗兵蜕化还有制度层面的原因,绿营兵兴起之后,八旗的功能就比较失落。而且,八旗老爷们提笼架鸟,游荡市井,有的连战马都不会骑了,更何况上阵打仗了。乾隆年间,八旗子弟时常雇佣老百姓服兵役,守城门或者参加军事活动,屡见不鲜,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时间久了,就成了寄食阶层。他们不愿意再去战场上拼命,而更愿意享受商业收租等悠闲时光,构成了老北京的纨绔子弟群体。嘉庆之后,除了僧格林沁等人外,八旗军也没有涌现出优秀的将领,而汉族军官迅速崛起,成为朝廷部队的中流砥柱,更加剧了八旗的衰落,八旗子弟更加边缘化了,仅仅成了吃皇粮的大爷。有的家庭条件不好,子女众多的旗下人,沦为市井中的贱民,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故而,八旗制度的衰落,打仗能力的退化,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更是清廷军事制度机体衰落失效的见证。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