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禅宗六祖分别是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禅宗六祖分别是谁?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和禅宗六祖分别是谁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以及禅宗六祖分别是谁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禅宗六祖慧能和王阳明的言论弟子大部分给完整记录,后人可以试着理解他们,你咋看
  2. 六祖分别活了多少岁
  3. 六祖的大师兄
  4. 为何慧能大师能与孔子老子并列为儒释道三个代表
  5. 禅宗六祖分别是谁

禅宗六祖慧能和王阳明的言论弟子大部分给完整记录,后人可以试着理解他们,你咋看

虽然众多修学者推崇六祖坛经,影响也颇广,但过误甚多,望修学同仁以佛经直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至于王阳明不了解,但肯定不及六祖。

六祖分别活了多少岁

初祖达摩(公元?--536年)

二祖慧可(公元487-593年)106岁三祖僧璨(公元510—606年)96岁四祖道信(公元580-651年)71岁五祖弘忍(公元601-674年)63岁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75岁

六祖的大师兄

六祖慧能的大师兄是神秀。

神秀(公元606~706)是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大师在其早些年的时候做过道士,在隋末的时候出家为僧。他博学多才,勤敏好学,在50岁的时候,向五祖弘忍求法,并得到了老师弘忍的器重。不过,五祖弘忍最后还是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惠能,对此,神秀大师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懊恼,相反,他承认在佛法的领悟方面,的确不如惠能看得透彻。

在五祖弘忍入灭后,他的门下众弟子四处传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神秀这一支。在公元700年,神秀大师进京,得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亲自迎接,并向其行了跪拜之礼,以表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

公元701年,武则天为神秀大师建造了多座寺庙,其中,一座度门寺建在了神秀大师当初传教的当阳山;另外一座是报恩寺,建在神秀大师出生的汴州尉氏。到了公元705年,唐中宗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对神秀大师的礼遇更加厚重。最终,神秀大师于公元706年圆寂,享年一百岁。

神秀大师圆寂之后,他的嵩山普寂、西京义福两大弟子,在朝廷政府的扶持下,继续将神秀大师的佛法和宗风传播出去,并广为流传,盛极一时。后来,普寂大师的弟子道璇去了日本,将北宗禅传出了国门,让其流传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因为,神秀大师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与南宗禅相比,其特点就是:要求较低,门槛较低,适合普通人修行。

为何慧能大师能与孔子老子并列为儒释道三个代表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禅宗六祖分别是谁

禅宗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世称禅宗六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他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於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1]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