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大林寺桃花》全诗是什么?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及翻译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翻译: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人,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的译文:四月时,庐山下的村落已经百花凋零,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开放。我常常惋惜春光易逝、无处寻觅,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全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全诗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将山下与山中的景象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为山寺上的春光而惊异和欣喜的心情。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全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启人神思。创作背景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也使《大林寺桃花》这首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全诗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白居易写的关于“大林寺桃花”的古诗是什么?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注释】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译文】人世间四月里所有的花都已凋谢,但高山上大林子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惋惜春光逝去无处寻觅,却没想到它到这里来了。《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的香炉峰峰顶,是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40多岁的白居易,工作上因为正直廉洁,而冒犯了权贵,受到排挤,被贬官到了江西省九江当司马,这是一个春末夏初的一天,诗人登上了庐山山顶的大林寺,偶见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很是惊喜,就写了一首小诗,用来抒发自己对春光的热爱之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在这是和“山寺”相对应的,“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而“山寺”就是指庐山山顶的大林寺啦;芳菲:盛开的花儿,也泛指花草繁盛的阳春景色;尽:花儿凋谢了;始:才,刚刚的意思;诗人一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时间是“四月”,处于春末夏初的时节,此时的春天已经接近了尾声,花花草草们也即将谢幕了,然而,诗人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才开始绽放的桃花,这时的诗人一定是惊喜的,“人间”和“山寺”,“芳菲尽”和“始盛开”,遥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从人间到仙境的惊奇,地理老师告诉我们,气温是随着地势的上升而降低的,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降低0.6摄氏度,大林寺的海拔大约为1200多米,所以呢,这山顶的春天,当然就会来的迟一些啦,所以诗才会看到人间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开”的奇异景色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的意思;转:是反的意思;此中:在这指深山的寺庙里;诗人眼见这一片美丽的桃花,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原来啊!自己因为喜爱春天,而留恋春天,以至于怨恨过春天的短暂和无情,可如今才知道,可是错怪了春天,其实春天并未逝去,只不过像小孩子捉迷藏一样,偷偷的躲到这个地方来罢了,整首诗,诗人既用桃花代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还把春光给拟人化了;说春光长着脚,可以躲来躲去,甚至还有点顽皮,还会和我们捉迷藏呢;整道诗意新新颖,构思巧妙,这样天真,活泼的语句,诗人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是无法写岀来的,不但体现了诗人贬官之后,豁达开朗的胸怀,更抒发了他对春光的热爱,留恋之情,可谓是唐诗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啊!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描绘爱情的经典诗歌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和对春天的热爱。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原诗:《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释义: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扩展资料: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鉴赏

《大林寺桃花》这是一首纪游诗,记述了大林寺山高谷深,时节绝晚,与山下平原地带不同的景物节候,表现了诗人对春大的无限留恋和热爱。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希望大家喜欢!《大林寺桃花》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绝。鉴赏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吧。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白居易的桃花诗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彭蠡湖晚归》唐·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唐·白居白居易的桃花诗句?解题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的桃花诗句?解题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

原文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诗句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赏析]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小传,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大林寺桃花》,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春来迟迟去匆匆,怨春一去无处寻,只好再等明年春来时。诗人心情惆怅失望。大林寺山深林密,气候阴凉,季节比平原为迟。平原群芳狼藉日,此处桃花盛开时,给人以意外的惊喜。春姑娘感到炎夏的步步逼近,不得不离开平原而藏进深山,但终究还是让苦苦追寻的诗人发现了。铁鞋踏破,不意山中相逢,由怅惆而惊喜,感情落差很大,喜出望外的心情表现得非常深刻。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这首《大林寺桃花》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