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振兴乡村有哪些项目

振兴乡村有哪些项目

振兴乡村有哪些项目

1、振兴乡村有哪些项目?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推进主体深度融合。

2、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

3、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4、推进业态深度融合。

5、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6、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

7、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

8、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

9、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10、搭建产业融合载体。

11、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

12、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

13、新创建一批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14、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促进加工装备升级。

15、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

16、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17、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18、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

19、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20、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

21、认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22、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

23、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

24、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

25、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26、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开发特色资源。

27、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28、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29、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30、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

31、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32、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33、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34、认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35、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36、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

37、发布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38、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39、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扩大龙头企业队伍。

40、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

41、鼓励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布局到县乡村,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

42、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43、培育产业化联合体。

44、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

45、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46、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47、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48、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49、落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自行选点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50、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打造休闲旅游精品。

51、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发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52、新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53、丰富休闲旅游业态。

54、强化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业态。

55、会同发改、财政、文旅、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56、提升休闲旅游管理水平。

57、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技术规程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汇聚资源。

58、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

59、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聚集区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

60、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推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

61、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创新创业群体。

62、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63、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

64、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

65、拓宽创新创业领域。

66、支持返乡下乡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办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乡村产业新模式。

67、培育各类新型融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推行智能生产、经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

68、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典型和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6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70、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要求,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

71、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确认100个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培训、实训、见习、实习和孵化基地。

72、务实办好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就,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73、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74、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

75、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

76、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尽可能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

77、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储藏、烘干、保鲜等设施。

78、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

79、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

80、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81、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

82、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等活动,举办扶贫专场,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

83、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开展县企、村企对接活动,促进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