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最终如何平息?谁最终实现了和平?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关于五胡乱华最终如何平息?谁最终实现了和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五王之乱谁平定的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五胡乱华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五胡乱华”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塞外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
“五胡乱华”实际是由西晋中央内乱导致司马皇室宗王争相援引内附游牧民族为奥援所导致的内乱。
用大白话说:“五胡乱华”本质上和东汉末年何进诛杀宦官引发董卓之乱,董卓之乱引发关东诸侯讨董最终葬送东汉性质是一样的,是内乱而非外敌入侵。
一、“五胡乱华”是内乱而非入侵首先,直接导致西晋被灭的匈奴,他们是早在东汉年间就已经内附的南匈奴,东汉专门还为此成立了一个官职:护匈奴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这个“护”既有监视也有保护的意义。
前赵建立者南匈奴左部酋长刘渊并非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这样的纯粹少数民族领袖,他是正经“山西人”,从小生活在晋阳(太原)一带,很小的时候就聘请上党大儒崔游做自己老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这些儒家典籍,完全是中原王朝贵族子弟的模样。
他年轻的时候在洛阳长大,当时还是曹魏,他深得司马昭欣赏,和后来晋武帝司马炎关系不错。
他做南匈奴左部首领可是晋武帝司马炎任命的,他的官方职务是晋朝北部都尉,他在晋朝体制内一直做到冠军将军。
另外氐族李寿、符坚从西汉就开始逐渐内附,中原王朝也不断征服氐族不同部落,然后把他们编户齐民。
羌族也是如此,虽然东汉羌族叛乱不断,但是另一方面,在羌族叛乱同时,也有羌族部落不断的内附中原王朝,东汉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护羌校尉职务,同样也具有监视和保护的职能。
“五胡乱华”时,真正说得上是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是拓跋鲜卑(北魏),可当时站在抵御拓跋鲜卑入侵第一线的是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王朝。
二、“五胡乱华”是由西晋中央混乱引发“五胡乱华”还有一个特点是这场大内乱是由西晋司马宗王内斗引发的,但是这不是分封制度的问题,相反,是中央权力过大引发的。
很多人谈论“五胡乱华”都要说西晋“八王之乱”是西晋搞分封制引发的,这个看法是严重错误的。
西晋虽然对宗王采取了分封,但是诸侯王的权利非常小,首先,司马皇族宗王只能领取封地1/3的赋税,剩下2/3归朝廷,其次,宗王军队大国只允许3000人,小国只有1500人,而且诸侯国领军将领必须朝廷任命,但是养兵的钱必须诸侯王出。
正因为西晋宗王在封地权利太小,所以西晋这些司马家的王爷们都不愿意“就藩”,都想留在洛阳辅政,做摄政王,就算被迫就藩,也想尽办法想回洛阳。
“八王之乱”本质不是诸侯王叛乱,而是司马家诸侯王为了争夺中央主导权展开的混战,而在这场争夺战里势力的宗王就找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做帮手。
比如前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刘渊,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成都王司马颍手下做将军,司马颍一开始也没想“放虎归山”,但是随着司马颍在斗争中失败,司马颍为了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让刘渊回山西。
要知道刘渊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这一切职务可都是当时身为皇太弟的司马颍封给他的。
综上所述,“五胡乱华”本质上就是中原王朝由中央朝廷争权夺利引发的一场波及整个帝国的大内乱。
五胡十六国灭亡顺序
公元304年,西晋八王之乱愈演愈烈,朝廷的权威洒落一地,为五胡乱华揭开了序幕。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国,氐人李雄建立了成国。
公元316年,汉帝刘聪(刘渊之子)攻陷长安,俘虏了晋愍帝司马邺,西晋至此灭亡。
公元319年,汉国发生内乱,刘曜(刘渊族子)平定内乱后,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羯人石勒不服从刘曜的统治,也在襄国自立为王,建立了后赵。二赵对峙的局面形成。
公元320年,凉州刺史张茂弃用西晋年号,改元永元,前凉宣告成立。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在洛阳大败前赵刘曜后,派军队攻陷长安,前赵至此灭亡。
公元337年,鲜卑人慕容皝在辽东自称燕王,建立了前燕。
公元338年,鲜卑人拓跋什翼健正式建立了代国。
公元347年,东晋桓温西征成汉,生擒李势,成汉至此灭亡。
公元350年,后赵石虎(石勒之侄)死后,诸子为争夺皇位爆发了内乱,后赵随之瓦解:汉人冉闵建立了魏国,氐人苻健建立了前秦。两年后,魏国冉闵灭亡了后赵刘显,几个月后,前燕慕容俊(慕容皝之子)又灭亡了魏国冉闵。
公元367年,北方各种势力经过十余年的混战后,最终形成了代国、前凉、前秦、前燕四国并立的局面。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派王猛讨伐前燕,生擒慕容暐(慕容皝之孙),前燕至此灭亡。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军队先是讨伐前凉,生擒张天锡;后是讨伐代国,生擒拓跋什翼健,终于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征集百万大军南征东晋,在淝水被东晋大将谢玄以少胜多,苻坚惨败而退。
公元384年,前秦国内各族趁机自立,羌人姚苌建立了后秦,鲜卑人慕容垂(慕容皝之子)建立了后燕、慕容泓(慕容暐之弟)建立了西燕。
公元385年,前秦正式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氐人吕光建立了后凉,鲜卑人拓跋珪(拓跋什翼健之孙)建立了代国、乞伏国仁建立了西秦。拓跋珪第二年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
公元386年,北方各国经过混战,形成了北魏、后凉、西秦、后秦、前秦、西燕、后燕七国并立的局面。
公元394年,后秦姚兴(姚苌之子)灭亡前秦苻登(苻坚族孙)后,苻崇(苻登之子)投奔湟中继承帝位,几个月后,苻崇被西秦乞伏乾归(乞伏国仁之弟)驱逐,转奔仇池王杨定,苻崇与杨定进攻西秦时兵败被杀,前秦到此灭亡;后燕慕容垂灭亡西燕慕容永(慕容垂族弟)。
是年,北方北魏、后凉、西秦、后秦、后燕五国并立。
公元397年,后凉国内发生分裂:卢水胡人沮渠男成、沮渠蒙逊兄弟拥立段业建立了北凉,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了南凉。北魏拓跋珪大败后燕慕容宝(慕容垂之子),后燕的国土分裂为南北两部。
是年,北方北魏、后凉、北凉、南凉、西秦、后秦、后燕七国并立。
公元399年,慕容德(慕容垂之弟)脱离后燕,自立为王,建立了南燕。
是年,北方北魏、后凉、北凉、南凉、西秦、后秦、后燕、南燕八国并立。
公元400年,汉人李暠背叛北凉,建立了西凉。西秦乞伏乾归(乞伏国仁之弟)被迫归降后秦姚兴。
是年,北方北魏、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后秦、后燕、南燕八国并立。
公元401年,后凉吕隆(吕光之侄)被迫归降后秦,后凉至此灭亡。
是年,北方北魏、西凉、北凉、南凉、后秦、后燕、南燕七国并立。
公元405年,汉人谯纵背叛东晋,在益州自立为王,是为谯蜀。
是年,北方北魏、西凉、北凉、南凉、后秦、后燕、南燕七国与谯蜀并立。
公元407年,铁弗匈奴人刘勃勃背叛后秦,建立了胡夏;刘勃勃后改姓为赫连勃勃。后燕发生政变,慕容熙(慕容宝之弟)被杀,汉人冯跋拥立慕容云(本名高云)建立了北燕;高云两年后被杀,冯跋夺取帝位。
是年,北方北魏、胡夏、西凉、北凉、南凉、后秦、北燕、南燕八国与谯蜀并立。
公元409年,鲜卑人乞伏乾归复建西秦。
是年,北方北魏、胡夏、西凉、北凉、南凉、西秦、后秦、北燕、南燕九国与谯蜀并立。
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南燕,生擒慕容超(慕容德之侄),南燕至此灭亡。
是年,北方北魏、胡夏、西凉、北凉、南凉、西秦、后秦、北燕八国与谯蜀并立。
公元413年,东晋大将刘裕派朱龄石西征谯蜀,谯纵自杀,谯蜀至此灭亡。
公元414年,西秦乞伏炽磐(乞伏乾归之子)灭亡南凉秃发傉檀(秃发乌孤之弟)。
是年,北方北魏、胡夏、西凉、北凉、西秦、后秦、北燕七国并立。
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后秦,生擒姚泓(姚兴之子),后秦至此灭亡。
是年,北方北魏、胡夏、西凉、北凉、西秦、北燕六国并立。
公元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灭亡西凉李恂(李暠之子),统一了凉州。
是年,北方北魏、胡夏、北凉、西秦、北燕五国并立。
公元431年,胡夏赫连定(赫连勃勃之子)灭亡西秦乞伏暮末(乞伏炽磐之子),几个月后,赫连定又被北魏拓跋焘(拓跋珪之孙)所灭,胡夏至此灭亡。
是年,北方北魏、北凉、北燕三国并立。
公元436年,北燕冯弘因连年被北魏拓跋焘进攻,被迫东迁高句丽,北燕至此灭亡;冯弘两年后被高句丽人杀死。
是年,北方北魏、北凉两国并立。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亡北凉沮渠牧犍(沮渠蒙逊之子),基本统一了北方。沮渠牧犍之弟沮渠无讳拥兵自保,继续与北魏为敌,并在高昌重新建国,21年后,柔然攻破高昌,北凉彻底灭亡。
附:五胡十六国存亡时间及君主世
前凉(301~376年,灭于前秦)
张轨→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张曜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
成汉(304~347年,灭于东晋)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前赵(304~329年,灭于后赵)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
后赵(319~351年,灭于冉魏)
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石祗
前燕(337~370年,灭于前秦)
慕容廆→慕容皝→慕容俊→慕容暐
冉魏(350~352年,灭于前燕)
冉闵→冉智
前秦(350~394年,灭于西秦)
苻健→苻生→苻坚→苻丕→苻登→苻崇
后燕(384~407年,灭于北燕)
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
西燕(384~394年,灭于后燕)
慕容泓→慕容冲→段随→慕容顗→慕容瑶→慕容忠→慕容永
后秦(384~417年,灭于东晋)
姚苌→姚兴→姚泓
西秦(385~431年,灭于胡夏)
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磐→乞伏暮末
后凉(385~403年,灭于后秦)
吕光→吕绍→吕纂→吕隆
南凉(397~414年,灭于西秦)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
北凉(397~439年,灭于北魏)
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
南燕(398~410年,灭于东晋)
慕容德→慕容超
西凉(400~421年,灭于北凉)
李暠→李歆→李恂
谯蜀(405~413年,灭于东晋)
谯纵
北燕(407~436年,灭于北魏)
高云→冯跋→冯弘
胡夏(407~431年,灭于北魏)
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
安史之乱是不是也是一次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首先说明一下:安史之乱不是又一次五胡乱华。
我们先来看一下五胡乱华:
西晋皇帝晋武帝死后,他之前分封的八王围绕皇权进行血腥争夺,长达16年,八王中死了7个,这就是八王之乱,这大大削弱了西晋力量。
所以,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趁乱进攻中原,这些民族很多,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持续百余年,陆续建立16个非汉人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即“五胡乱华”,与南方的汉人政权对立。这场动乱导致中原沦陷,北方汉族人民遭到大量杀害,是我们汉民族的一场灾难。
再看安史之乱:
主要人物安禄山、史思明。这主要是唐玄宗在位期间,为加强边境防御,在重要边境地区设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集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由此埋下藩镇割据的局面。公元755年,安禄山带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在范阳发动叛乱,席卷整个中原地区,直到公元763年结束,中原历经8年战乱结束,称为“安史之乱”。
五胡乱华是外族入侵中原,占领中原屠杀汉人,是侵略、耻辱,是汉民族的灾难;而安史之乱则是地方割据,以下犯上,是谋反。因为随着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国进入南北朝并立时代,五胡乱华结束。接着隋朝统一南北,到唐朝唐玄宗时期,已经过了几百年了,经过民族融合,已经都成为唐朝子民。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虽然也是胡人后代,但都是朝廷地方官,他们反叛只能算是谋反,而且并没有屠杀汉人。所以不能算又一次五胡乱华。
五王之乱谁平定的
历史上是北魏世祖拓跋焘平定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大抵是在北方,随着北魏拓跋氏的崛起北方渐渐规复统一。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世祖拓跋焘攻灭北凉,北方被统一。以后中国开始正式进入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相继代立。而北方的北魏在统一百年后也破裂为东魏、西魏两个国度。东魏又被高洋的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宇文氏以北周为代替。
统一南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是北周重臣。杨坚出身于关陇贵族弘农杨氏,累世高官。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元勋,官至柱国、大司空,晋封为随国公。杨氏还被赐鲜卑姓普六茹氏。
春秋战国时中原战乱不止,为什么没有出现五胡乱华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无力掌控分封的诸侯王,一时间群雄并起,诸侯林立,历经五百余年的战乱,终于由秦国歼灭六国,完成统一。那是一个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大动乱时期,甚至一些小国家在失去周王室的庇护后,如同薰华草一般朝生夕死。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为何那些不属于周朝控制范围的少数民族没有趁机发难,入主中原呢?
一、楚人以“蛮夷”自居,秦嬴自西陲伊始
楚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楚庄王问鼎天子,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还确定了自己“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后有楚怀王约定合纵伐秦齐,为五雄之首。楚国的强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谁能想到楚人始祖却为“蛮夷”出身,楚族在与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文化。楚地楚民虽以“蛮夷”自居,但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北上争霸、先后征服或灭掉诸夏之国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华夏文化,使自己成为与华夏同步前进的先进的文明大国,楚共王即位后更是做到了“抚征南海,训及诸夏”。有了这么一个心向中原的大国镇压周边的少数民族,让他们没有办法起兵逐鹿中原。
秦国,是不逊色于齐楚的西方大国,自秦嬴伊始,便是与西戎为敌,秦庄公受封“西陲大夫”,却将秦人置于刀剑之前,死在西戎手下的秦人、秦国国君不胜其数,秦与西戎已成死敌。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秦人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终于,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此后,秦穆公在与晋争霸时失败,转而向西征讨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昭襄王在位时,平定义渠,可以说,秦国是阻挡西戎继续进军中原有力屏障。除了秦楚外,还有灭了戎狄的晋国、胡服骑射的赵国、消灭莱夷的齐国,使得少数民族不敢再进军中原,也没能早早实现“乱华”而自取之的愿望。
二、无马镫之铁骑,不敌千乘之威
据目前考古发现可证,早在我国西汉时期,便有了马镫,可别小看这个东西,虽然它只是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却能够帮助骑马者在骑行时支撑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可以说马镫的诞生,不仅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加强了骑兵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历史。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铁骑却是不敌中原诸国的军队,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少数民族的骑手必须夹紧马身再揪住马鬃,才能不让自己摔下马背,连骑行都是困难重重,更别说拉弓搭箭、骑马砍杀了。相比之下,中原的车乘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辆“战车”中,一人驾马,一人指挥,一人拿戈进攻,可以打乱对面阵型,进可攻退可守。同样,没有马镫的骑兵,冲锋之势大打折扣,比不过轰隆驰骋的中原战车,人与马一起,难逃冤死车轮之下的命运。装备的差距,让边陲少数民族的骑兵方阵根本打不过中原的步兵军队,“问鼎中原”的野心被毫无悬念地浇灭了。
三、西周灭亡之耻,华夏族十倍还之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而戏诸侯,不曾想犬戎真的来犯,周平王被迫迁都,东周开始。东周王室衰微,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面对昔日覆灭了西周的犬戎,各路诸侯可是一点都不客气。在那个中原人还不是以“汉族”而是“华夏族”自称的年代,虽然中原各国打打杀杀,但都还是沾亲带故的,而犬戎是灭了自己“大哥”的外人,各国国君的脸上都有些挂不住啊,所以别看春秋百余诸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打的不亦乐乎,但论血缘还是“一家人”啊,我们华夏人打架是我们的“自家事”,犬戎敢来那就是“找打”,因此靠近这些少数民族的诸侯国,个个都是摩拳擦掌,等着他们上门,“报西周灭亡之仇”。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路诸侯征战不断,但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几位“霸王”,还是战国七雄,哪个不是积极讨伐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主,或暴力征服、或怀柔内化,稳定自己的后方。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这些少数民族得以保存就不错了,更别提是否还有余力企图侵犯中原、饮马长江了。
OK,关于五胡乱华最终如何平息?谁最终实现了和平?和五王之乱谁平定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